附:《秦国春秋》测试

既然如此,那山林川泽都是天子的。所以,基于山林川泽的一切收入,都要给天子一份。

这叫征收山林川泽税。

周厉王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而且是解决大周王朝数代以来积重难返顽疾的必要手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前面我们讲到过,大周王朝自周共王时期起,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意味着土地兼并和领土扩张。于是,大周王朝治下的列国诸侯和王朝贵族官员努力争取得到更多的土地。

更多的土地,意味着更多的人口。尤其是诸侯国的概念,终于从原来的一个城邑的概念,扩张到了一片国土的概念。

先下手为强,许多诸侯国看到了以前那些无主荒田的巨大潜在价值,纷纷占而得之。反应慢一点的诸侯国无可奈何下,就只好去抢。

一些实力强劲的诸侯国通过征服戎狄蛮夷获得更多的土地。

一些实力更强劲的诸侯国甚至对于原本周天子分封的或承认的诸侯国,也侵而吞之,蚕而食之,甚至伐而灭之!

对周边戎狄蛮夷的过度掠夺索取,导致戎狄蛮夷对大周王朝的各种不服。

到处都是骚乱。

那些惹了事的诸侯列国,自己灭不了火,就向天子告急。

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手握天子王师,必须出头。频繁的战火,又使周天子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下降。

相反,强食弱肉,使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许多诸侯国不但早就超出了其原本规定可以享受的规制,而且由于实力摆在那里,逐渐对周天子的命令不予理睬。

典型的不遵王命!

到处都是反叛。

周天子能怎么办?

一个字,打!

于是,周天子征讨诸侯列国的现象也越来越频繁。这更加导致周天子与列国诸侯之间的矛盾,同样也不断消弱着周天子的实力和威信。

到了周厉王时代,整个大周王朝对于土地兼并和侵吞,完全失控!

相反,大周王朝的分封制仍旧存在,哪一位周天子不分封出去一些宗亲和功臣?

于是,周天子自己手头的土地越来越少,导致基于土地产生的赋税、兵源也越来越少!

周厉王当然看到了这个影响周王室实力的巨特大问题,他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周厉王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大周王朝将回到一开始的那个模样,是有可能的。

在周厉王的授意下,荣夷公的改革措施中有一条:那些不能用于耕作的山林川泽,都是周天子的。

人民们如果要去山林打猎,或去川泽捕鱼,没有天子的同意,谁都不许去。

同意的前提条件,就是缴纳一定的赋税。

到了周厉王时期,不但那些可用于耕种的无主土地被侵占,或有主土地不断被兼并,而且连那些一直以来不能用于耕作的山林川泽也开始被圈占!

在周厉王的改革规划图里,先将山林川泽的国有化给落实了,再慢慢图谋那些被私有化的可以用于耕作的土地!

你一个公爵诸侯,享有的地盘就是一百里!你一个伯爵诸侯,享有的地盘就是七十里!还有你,一介附庸,不得超过五十里!

多了的那部分全是予一人的!且看予一人慢慢收归国有!

这下子捅了马蜂窝了!

所有的贵族不服。

不服是吧?那就打得你服为止。

几十年王位坐下来,周厉王已经积累起大笔财富,同时将天子王师也养得骠肥体壮。那就打吧。

对不服的列国诸侯,周厉王大棒呼地就挥过去,往往是诸侯国被叭叽一声砸得稀巴烂!

大周王朝有那么强大么?

是的。史料记载,周厉王即位之初,曾发兵征讨过淮夷而无果。

但到了后来,周厉王治下的大周王朝的兵威,居然让僭越称王的南方强国楚国乖乖自己取消封号!

有一个不服的诸侯国噩国,更是被周厉王打入了历史!

周厉王再次征伐淮夷,淮夷被打得北斗转南,完全没有脾气!

一切,都建立在经济基础上!

通过改革使国库充盈的周厉王,在短短二十多年里,迅速使大周王朝重获周武王、周成王时代的荣光!

谁敢不服?

没办法,列国诸侯也好,朝中公卿大夫贵族阶级也好,唯一可以采取的对抗手段是隐瞒不报。

隐瞒自己的私田。

周厉王火大了,查!

查出一个,严办一个!

有人去山林川泽打猎捕鱼,搞一个魔高一尺,偷偷搞偷税漏税。谁知周厉王道高一丈,早就在各处安排了人才,逮你个正着!

列国诸侯忍气吞声,大周王朝都城镐京的国人们敢怒不敢言。

兵强马壮,实力雄厚,谁还敢乱动?

乱世用重典,改革需要高度集权,周厉王还真的有好几把刷子。

比如,他撒了一堆叫“卫巫”的人出去,这些卫巫直接混于国人堆里,什么也不用做,只做一件事:将大街小巷、茶语饭后国人们对改革的不满,原法原味收集并报告给周厉王。

卫巫,想必就是大周王朝的特务组织。锦衣卫、军统?

国人们敢怒不敢言,于是,一个叫道路以目的成语被发明了出来。

周厉王真的很厉害,他相信过不了多久,大周王朝的国库将充盈得很,他可以用大把的钱去将宗周六师、成周八师和虎贲军装备成世界顶尖一流的部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有财有势的君临天下,那才叫真正的无上权威!

随着周厉王的实力越来越强大,那些既得利益者们,无论是列国诸侯,还是朝中公卿大夫,或者是都城的低层贵族,看着属于自己的利益一点点被剥夺,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他们终于害怕了!

总有一天,天子将吃成巨无霸,而维系整个大周王朝统治基础的士大夫贵族们,将回归到最初的虾米状!

如果一直是虾米状,那也认了命。关键是几百年下来了,大家都曾经肥过壮过,实在不想再回原来的那样。

由瘦变胖易,由胖变瘦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那就反了他娘的!

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下)

公元前841年,镐京的国人们一二三怒吼着冲进了王宫!

注意,是国人们,而非百姓们!

国人,是基层贵族。那些平民、奴隶,都没有资格称国人。

周厉王根本无惧:予一人的天子王师,出动,剿灭!

咦,天子王师呢?

没了!居然没了天子王师!

周厉王疏忽了一个巨特大问题:组成天子王师的,正是镐京的国人们!

这就是着名的国人暴动!

看着那些后世叫暴徒这样专门术语的暴动人们要吃人的样子,吓尿了的周厉王居然扔下老婆儿子们,仓皇逃出镐京。

天子被赶跑了,那还不立一个新天子?

不不不,天子尚在世,虽然不合格了,但既然还活着,就不能立新天子。

那要去干掉那个眼里只有钱的暴君吗?

不不不,天子是天命所归,不能被干掉,哪怕他是暴君。

除非是天谴取其命,否则谁也没权力去干掉一个天子。

倒是太子,是可以直接干掉的,因为太子并非天子。

这次暴动中,貌似太子就真的被干掉了。

其实,后来人们才得知,干掉的是一个替身而已。

当时的太子周静,正是后来的天子周宣王。

太子周静最终活了下来,原王朝卿士召穆公用自己儿子的死,换来了太子周静的活。

暴动是国人们的自发行动,自发开始,也自发结束。

结果就是,天子周厉王还活着,但大家都当他死了。

受周厉王重用的荣夷公、虢公长父等人均死于非命,甚至连当时的太子周静也差点被愤怒的国人们给干掉!

太子周静还是一个小屁孩,根本无法履行天子之职。

而且,从程序上讲,天子周厉王虽然逃出了镐京,但他至少还活着。

在天子周厉王尚且还活着的情况下,谁都不敢再扶立一位新天子出来!

不用说大周王朝自建立以来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周礼更是严禁出现这样的事。

谁来承担整个大周王朝的责任?

原两位世袭卿士周公和召公,具体讲就是周定公和召穆公,勇敢地站了出来。

但他们只原意继续履行原来的主体责任,即大周王朝执政卿大夫这个责任。

这个责任,其实是大臣的辅政责任。

执政卿大夫周定公和召穆公认为,大周王朝的天下,必须要有个站在前台的人去承担。

这个人,在一般情况下,当然是天子。

但是,现在是非常时期。

非常时期就得用非常办法!而且,大周王朝的老祖宗已然给出了解决方案:摄政!

这就是想当年周武王去世后,太子年幼,周公旦作为王叔代行天子之职,史称周公摄政。

摄政的只能是一人,所以两位卿士周定公和召穆公不可能摄政,他们只是辅助摄政,同时也起着监督摄政王的作用。

既然是摄政,那以后当然要归政。周定公和召穆公必须履行好这个监督责任。

以后要归政给谁?

太子周静。

什么时候归政?

等太子周静长大,同时要等天子周厉王去世。

周厉王不配当天子,但只要他还活着,他就是大周王朝的天子,只是包括周定公和召穆公在内的几乎所有公卿大夫们,都不原意让周厉王行使哪怕是一丁点天子的权力。

那谁来摄政?

有资格摄政的,至少必须是王室宗亲,且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相当近。

两位卿士周定公和召穆公虽都是王室血脉,但这个血脉自周武王算起已经过了两百年了,与王室的血缘关系已经非常疏远了。

两百年前的周公旦摄政,那是妥妥的周武王的亲兄弟。

而且,这位仁兄应该相当贤德,能够担当起维护周礼的责任。

至少,不能再像周厉王这种货色那样,置祖宗之法于不顾,搞什么改革,与民争利,最后被人民抛弃。

最后,至仁至善贤德之名播于诸侯的共伯被千挑万选了出来,“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摄行天子事”。

这位共伯,乃共国国君,姬姓共氏,名和,伯爵。

共国本是一个姜姓古国,最早建国于今甘肃省泾川县,后被西周所灭。后来,周夷王封其子王子和于今河南辉县,建立了共国。

小主,

共伯当仁不让,勇敢承担起了大周王朝摄政王的责任。

共伯和摄政,周公召公共同辅政,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共和行政。

共伯和显然是有几把刷子的。他摄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命太史详细记录王朝大事,而且要以编年体的形式,一年一年一直记载。

王朝的大事由王朝的太史官负责记录,诸侯列国的大事就由诸侯列国的史官负责记录。

从此,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纪年!

那之前的历史,难道都不准确?

是的,之前的历史,完全是一个传说时代的历史,无论是重大事件,还是年份脉络,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虽然,有不少历史大事件有着相当确切的记录,但基本上这些都是通过后人文物考古证实来的,而非既定的文献资料记载着的。

直到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开始,史官开始做编年体记录。

从此,历史史脉络清晰,记载翔实,直到如今,没再间断。

历史意义,绝对是五叉级别的非凡!

这个准确纪年的第一件大事,记录的正是共伯和摄政!

后世的人们纷纷对共伯和予以了无数点赞,共伯和却在那里暗中笑出泪来:老子原本无非是想记录一下自己的辉煌时刻而已,哪曾想无意收获了此等巨大的历史功绩?

公元前841年,共伯和摄政。

他薄赋税,轻徭役,全面推翻了周厉王的改革措施。

于是,天子放弃了山林川泽的专利权,不再过问列国诸侯和卿大夫们超过规制并不断增加的私田赋税,解散了那些用于监视民众的卫巫们。

镐京的国人们不再需要道路以目,在共伯和的摄政下,大家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记录王朝大事的太史笔下,大周王朝百姓安居乐业,天子之师威武雄壮,四方戎狄蛮夷安分守己,列国诸侯恪守周礼。国强民富,朝野盛赞。

共伯和又偷偷笑了:手头有钱,何事不成?如果没有天子周厉王数十年高压统治积聚的大把财富,自己的摄政能这么顺利?

共伯和大把大把地花着周厉王积累下来的财富,大把大把地收获着来自国人们的赞歌。

摄政的日子,真好。

在王朝一片安详和谐中,太子周静也在召穆公府里茁壮地成长着。

之所以说太子周静是茁壮地成长着,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了国人暴动这等凶蛮之事,看着召穆公之子以自己的身份被暴动的国人们残暴地杀害,深知生命的脆弱,深知岁月静好背后的着实不易。

十四年后,公元前828年,重特大消息传来,那位被全国人民抛弃了的天子周厉王病死于彘地。

共作和你还那还不激流勇退?

在共伯和主持下,太子周静继位为天子,即周宣王。

随即,共伯和宣布归政天子。

在一片赞美声中,共伯和轻轻地挥一挥手,告别镐京,告别那张天子宝座,不带走一片云霞。

据说,共伯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共国,被誉为“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废之不怒”。

新上任的天子周宣王感念共伯和为大周王朝作出的巨大贡献,下令以天子之城方九里的规制,为共国修筑都城,准许共和伯享有天子一切规制!

可惜的是,到后来,没人在乎共国曾经有过共伯和,有过这位令人仰望的摄政王,也不会有人顾及曾经为大周王朝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共国感受。

在血腥的春秋江湖,共国最终亡于卫国之手。

共国被灭后,其后人以国为氏,这便是共姓渊源。

再后来,共氏族人为了躲避祸害,有一部分人加三滴水而改成洪氏,这也是洪姓渊源。

......

......

【《秦国春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