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一路向西

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户部事务与海贸开拓中。

年中,外地海商带来的一种来自南洋名为“甘薯”的块茎作物,也被证明耐贫瘠、产量高,在大朔得到了大范围推广。

同时,王清晨借助整修驰道和筹建新军的由头,大力整顿税制,清理积弊,将一些过往被世家大族隐没的税源逐步纳入国库。

过程中虽触及不少利益,但凭借梁朝的暗中支持以及他逐渐成熟的权术手腕,倒也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时光荏苒,昌武三年便在这种表面平静、内里变革不断的氛围中过去。

昌武四年春

四海商行组织的第三批大规模远洋船队正式出海,这次他们带着了更详尽的海图,更完备的护卫,以及各海程的多个向导。

这次他们将驶向更遥远的深蓝。

年中,梁朝正式废黜丞相制,参议处正式走上台前。

周文渊、王冕告老,杜秀臣入参议处。

昌武四年的深秋,洛口港桅杆如林。

王清晨站在旗舰“破浪号”的甲板上,望着眼前这支庞大的船队——十二艘新式海船满载着丝绸、瓷器和茶叶,即将开启大朔史上最远的航程。

海风猎猎,吹动他鬓角早生的华发,眼中却燃着比年轻时更炽热的光芒。

就在船队扬帆的三日后,一骑快马踏碎京师的晨雾。

信使直入宫城,将沾满尘土的军报呈至御前。

“陛下!魏王……在葛萨大破拂林(东罗马)大军,已在那片肥饶之地立国,国号‘西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华殿内,梁朝捏着军报的手指微微发白。

舆图上,代表西魏的朱砂标记刺目地钉在遥远的两河流域。

“好一个西魏。”梁朝轻笑,笑声里辨不出喜怒。

崔珏凝视舆图良久,忽然躬身:“老臣恭贺陛下。”

“哦?贺从何来?”梁朝挑眉。

“源徒既在万里之外立国,便是承认脱离大朔藩属。从此漠北威胁尽去,朝廷可全力经营海疆。且……”老宰相眼中精光一闪。

“西魏与拂林为敌,正可牵制西夷东进之势。于大朔,有百利。”

……

腊月里,西魏的使团抵达了京师,与大朔正式建立联系。

开春后,朝中关于水师的奏请突然增多。

景阳联合几位水师将领上书,请建“靖海司”,统辖各州水师。

谁都明白,这是针对日益活跃的海贸商船,同时景阳也正式接过景家水师的重担,活跃在南部海疆。

然而比靖海司更早成立的,是王清晨推动的“海事银号”。

凭借四海商行的信誉,这个专司海贸借贷的机构甫一设立,就吸纳了京中大半世家存入的白银。

巨额资本如血液般注入即将开启的大航海时代。

三月桃花盛开时,王清晨抱着已会背诵《千字文》的小文瑜,在新建的玻璃暖房里看南洋引进的奇葩异草。

小丫头指着艳丽的扶桑花,奶声奶气地问:“爹爹,这是郑爷爷采来的吗?”

“嗯,这是郑爷爷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