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事儿都是下面的人操劳,他们也管不得。
不过只要在东征期间,如果能够调拨几批人过去,回来那可就相当于几千京营将士有了战场经验。
再有军事行动,他们至少会比那些只会校场操练的士兵沉着得多,不会上了战场就腿软。
已经在倭国腿软过了,自然再上战场就好多了。
这边试炮完成,魏广德把铸造的事儿交给江治,他就不管了。
常年在工部,江治自然有办法在最短的时间里造出最多的炮来交付。
至于后面的,当然还要继续铸造,京营那边也需要这东西。
魏广德出了军械局的时候,时辰还早,不过申时初。
走到轿子前,魏广德吩咐道:“回内阁。”
说完话,他回身冲张科、江治拱拱手,就一头钻进轿子。
随着领头轿夫呼喝,众轿夫抬起大轿,忽闪忽闪的就往前走去。
魏广德回到内阁时,芦布还有些惊奇。
他以为魏广德不会来内阁了,还想着酉时主动去和张阁老说声,看他是否要召申阁老议事。
毕竟,每天散衙前内阁阁老互通消息,已经是十多年来的惯例。
值房里没有奏疏,魏广德也难得有了个段清闲。
等芦布送来茶水,他就吩咐他在外面候着,自己从一旁书架上随意抽了本书,就坐在案几旁翻看起来。
悠闲时光总是短暂,不多时就已经酉时了。
魏广德这才收好书,提笔按照万历皇帝的意思,草拟了旨意,让兵部加派兵马增援倭国前线,直到酉时中,他才叫芦布去请人。
很快,张四维、申时行都过来。
其实魏广德出去和回来,他们都知道。
内阁里不缺他们安排的眼线,每天内阁来了哪些人,去了谁那里,待了多长时间,都记录的清清楚楚。
魏广德这才把兵部收到的前线战报和他们说了下,顺带万历皇帝的态度也和他们说了,给他们看了战报和他草拟的旨意。
对此,张四维和申时行自然不会多话,都是点头称是。
“首辅大人,倭国真有四十万大军?”
倒是申时行追问了一句,毕竟他们对倭国的了解,或者说中华对周边国家的藐视,让他有些难以相信倭国那么小的地盘,居然能养活那么多人。
“锦衣卫已经核实过了,在倭国,动辄几万人的大战,这些年没少爆发。
虽然大多数都是农兵,但确实可以召集这么多人作战。”
魏广德点点头说道,“这样也好,只要顶住半年,倭国就不得不屈服。
青壮去了前线,让老弱病残负责田地的活计,显然不可持久。
就算他们有一些粮食储备,也不可能支撑太长时间。
也就是再增加兵马,军资开支太大,否则直接出动更多的兵马,将倭国一举纳入囊中也是可选项。”
魏广德叹气道。
就现在几万人马,其实已经到了大明能出兵的极限了。
之前征讨缅甸,那都是预备了三年之久,将西南各省财富全部留在原地封存。
就是这样,一战也把这些储备消耗一空。
还好,大军攻入缅甸,就地征粮,才解决了粮草军资的不足。
其实这也让大明的官员们第一次知道南洋居然如此富庶,稻谷一年三熟。
南方一些地方可以做到一年两熟都让他们津津乐道半天,缅甸的气候实在太好了。
当然,这也是他们没有去亲身体验,那里的炎热气候,绝对不是这些京官们能承受的。
或许,也只有两广的官员容易适应。
“今日我收到礼部转来朝鲜王的奏疏,说我们要他们征集的十万石粮草他们实在难以筹集,这段时间就凑到两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