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蒙古东征,他们多少也有些猜测。
而那郎中开了头,见周围同僚都是好奇的样子,这才淡淡把洪武年间的事儿说了。
“难怪,朝廷一直对倭国不假辞色,原来还有这典故。”
许多人如梦初醒,也才明白为什么早些年倭寇如此肆无忌惮在大明作恶,原来自打开国就这样了。
胆儿太肥了。
“你还是先说说兵部的备用计划吧,不会是征兵继续支援吧。”
有相熟官员想到先前的问题,马上追问道。
“确实,蓟镇两万大军这几日就会云集天津,东海剩余海船也会去那里,装载蓟镇大军出发,登陆倭国。
此外,江南也会抽调一万大军从松江府出海,支援前线。”
那郎中说道。
“该打,合着狼子野心早就暴露了,敢忤逆朝廷,是该惩罚。”
“可不,听礼部那边传出来的消息,朝廷此前还向朝鲜王国征集粮草,他们居然推三阻四,只说凑了两成的粮食,也是蹬鼻子上脸。”
好吧,今天官场消息其实不少,不过大家的关注重点还是在倭国上,特别是被佐渡金山吸引,所以都关心倭国。
倒是对朝鲜那边的乞求,没什么人去过问。
不过想到远征倭国巨大的消费,再联想到朝廷要朝鲜征粮,自然就想明白了。
粮秣不能大明一家出,还拉上朝鲜。
谁叫这周围,就大明和朝鲜两国。
还有个琉球,不过隔得太远,而且大部分官员其实也不熟悉舆图,想不到倭国南面还有个小国。
不过就算知道也没奈何,琉球更穷。
“九万打四十万,能行吗?”
都知道倭寇凶残,官军不到十万人,这打起来怕是很有难度。
虽然戚继光就是靠剿倭积累起巨大的声望,可大家心里还是没底儿。
“问题不大,倭国虽然人多,但他们没什么大炮,朝廷给官军配备大量火炮,直接轰就是了。”
那兵部郎中无所谓的说道。
战报他看过,其中对明军火炮制敌描述详细,显然是找到制胜法宝了。
京中各地不断上演着这一幕,也是张科有意为之。
这些天市井不稳,大家都担心官军东征失败,走了蒙元覆辙。
对外传点好消息,刺激下大家。
魏广德此时在书房看书,而张吉就在汇报各处传来的消息。
“知道了,下去吧,有新消息再报过来。”
张吉汇报完,魏广德就摆手让他下去。
佐渡金山和石见银山肯定会吸引他们的关注,这点魏广德早就有所料,不奇怪。
不过他其实更关心明军在倭国的进展,既然戚继光打算拿下长门,那明军需要抢占的就只有石见以东的几处城关。
倭国的城关虽然修的一般,但是依托城关拒敌就可以占尽地利优势,可比在野地扎营,建防御工事坚固得多。
和倭人争夺城镇,如果只是攻城还好说,可如果涉及到抢占城关,戚继光稍微轻敌冒进,可就容易出现闪失了。
魏广德依稀记得,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曾爆发一场被称为碧蹄馆之战的战役,虽然明军最后救出被埋伏包围的先锋骑兵部队,可自身伤亡惨重,特别是损失的是辽东铁骑,对辽东明军战力影响是很大的。
之后数次大战,基本就是由浙兵等其他军队参战。
倭国的地形,其实和朝鲜类似,山地和丘陵地势为主。
稍微冒进,就可能遭遇埋伏。
而且,倭国比不像想象中那么懦弱,还是很能打的。
想到这次征调的南军援兵,魏广德也不知道家里知道了会不会骂他。
现在江南明军,号称最能打的就是九江卫,就是当初在剿倭战争中打出的名气。
而此次支援,兵部本来打算征调九江卫入援的,不过魏广德出于私心给拦下了。
最后南军征调的情况变成了征集五千浙兵,南军京营抽调精锐五千入援。
之前南军集训时,也进驻过南军大校场,连着南军京营也操练了一番。
南军京营的情况比北京京营还不如,能战之兵也就这五六千人,可以说按照这次魏广德的打算,是全部抽调一空。
不过南军那几万京营,也太腐败了,还不如早日撤销。
魏广德记得,十多年前才勾选了万余户民户入军籍,结果南京京营居然凑不出一万精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