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孤不屑于做那个圣人!”
“蛟龙起于深泽,猛虎啸于山林,值此之际孤纵使成了圣人又能有什么用?是能擒龙还是能降虎?反倒是镇北王……他虽配不得文圣却也当得一声武圣的赞誉!”
“北境一战,斩二十万蛮族铁骑于荒野,更是收复了失陷了二十多年的幽凉两州,既雪国耻又报了家仇!此等壮举自武德五年之后,我大秦可是再也没有人能做到过了。尔等也应当以他为榜样,而不是只会一味的溜须拍马欺下媚上!”
看着跪地请罪的常英杰,秦风不由的心生厌恶,当即凌厉的呵斥道。
“是,臣知罪!”
常英杰惶恐,待秦风说完后急忙又叩头告罪,待说完后背已然被冷汗打湿。
深吸了口气,秦风目光阴冷如九幽地狱的神魔!待看了看常英杰后,他终究是忍住了内心的杀意,转过了身道:“行了,你起来吧!”
“陆放,你来说说?”
陆放一怔,对于常英杰他压根就没拿正眼看过,因为在他看来他们既不是同一道上的人,也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人。
常英杰,虽然有些才华,可在他看来还是太嫩也太幼稚了。他会的那些也都是官场之上的蝇营狗苟,却没有一点治国经邦的大本事!
所以,纵使方才常英杰故意抢风头挑衅,他也根本没有认真搭理过,只当常英杰是个没长大的小孩子,在玩过家家闹脾气。
然而面对秦风,他则是保持谦虚和低调,甚至于秦风方才说的那一番话,更是让他在心里刮目相看。
“太子指什么?”他微微躬身行礼道。
“自然是那四句圣言以及镇北王来国子监的目的了!”
秦风再次迈步向前,一边走就一边深吸了口气凝眉道。
“嗯……那四句话的好坏恕臣无法评价,毕竟臣是商贾出身,肚子里着实没有多少学问!但以臣看,如若那四句话不是镇北王借鉴而来的,那或许镇北王的才学当真要比世人所知的高出不少!”
“而至于他来国子监的目的,以臣想也不外乎是求才而已!”
陆放恭敬的说道。
“哦,仅仅只是求才吗?”秦风皱眉道。
“以当下来看,确实如此!北境如今百废待兴,最缺的就是能臣干吏,然而北境自古荒凉贫瘠,四州之人加起来恐怕也凑不出足够的郡县牧守,如此一来镇北王想立足北境长久发展,那便只能想尽办法招贤纳士了!”
“而纵观我大秦,读书人最多且最能出能臣干吏的地方也只有国子监了!而且他如今选的时候也非常好,如若国子监上下贤师学子有意,那或许真会被他招揽不少人,至于那四句话大概也是镇北王为招揽贤良而抛出的诱饵!”
“毕竟镇北王如今虽然功勋赫赫,但到底还有着一个活阎王的名头!国子监学子继承圣贤学问,多以仁善为立身之本,如此便与镇北王的行事作风大相径庭,贸然招揽恐一无所获!”
“而若是他表现出了自己的博学和睿智,且愿意放低身段以文论友,那他的赫赫威名摇身一变就会成为彰显他是圣主明君的王冠!”
小主,
略微思索一下,陆放又详细的解析道,然而他刚说完,常英杰便突然开口对他恶语相向道:“陆放你放肆!太子在前,你怎可称呼镇北王为圣主明君?你难道不知这天下就只能有一位圣主,一位明君吗?”
“殿下,陆放言语不敬,有背主叛变之嫌,还请殿下对他严加审查,以警后人!”
然而听了这话,陆放却是转过头就冷冷的瞥了他一眼道:“我等侍奉殿下,若连实话真话都不敢说,那还算得什么忠臣?”
“如今的朝局,连我一介商贾都能看出来是怎么回事!你堂堂英国公公子,太子身边的亲近人又有什么可避讳的?”
“难道阿谀奉承,昧着良心说话就是忠良,就能辅佐殿下成为圣主明君了?”
说罢,陆放便又转头看向秦风,郑重行礼道:“殿下,臣不过是秉性直言,并非是有二心,常伴读所言纯属诬陷!”
秦风又停下了,脸色越发的阴沉。随后他深吸了一口气就对着陆放摆了摆手,却又不加掩饰的对常英杰怒道:“常英杰,你滚到后面跟着吧!”
“殿下!”
常英杰一惊,顿时变了脸色。
然而秦风却是越加不耐烦,直接就呵斥道:“滚!孤说过了,孤的身边不需要阿谀奉承之人,再有下次你就直接给我滚回你的英国公府去!”
“这……”
常英杰懵了,自古君王都喜爱听好话,纵使是武德帝往常也都不例外,可为何秦风就如此反感?
上殿侍君以“忠”,下殿御民以威,这可是他自幼就学的为官之道,怎么到这里就不对了呢?
这般想着,他就有些迷茫了,更感觉越发的看不透秦风。
“是,是!臣知错,下次必定谨记!”
他屈服了,低头抱拳说了一声就缓缓的退到了最后面,然而在看到秦风一行人又继续往前走后,他顿时变了脸色,既阴沉又恶毒。
“陆放,你继续说!”
“不提国子监三千学众,以你看六贤当中有谁会跟着镇北王走?还有……你说说看,孤对国子监的处置是不是有些太过了?”
将常英杰喝退,秦风便再次迈步向前,只是此刻他越发的心事重重,总感觉心里虚的慌又不安的紧。
“嗯……殿下,这个臣说不准!此前奉旨修缮国子监,臣虽与六贤见过但却并没有机会深交。毕竟臣商贾之身很难入得他们的眼,且这修缮之事也无需他们负责!”
“不过就以臣道听途说来看,六贤中陆兆兴陆贤师平日里对镇北王的赞誉极多!”
“而至于您对国子监的处置……以臣早前经商类比,并非所有的生意都要投入大精力,而是分利多利少轻重缓急!”
“就以您此前在朝堂上所说,国子监一众学子才华学问那自是没有问题,可唯独欠缺了官场磨砺和经验。若是放在平常时期,选才当以国子监为重,然而放到现下让勋贵子弟过渡以解朝廷之急,也不失为一方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