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调试重点转向了辅助系统,包括供水、供电、通风、污水处理等,技术人员对每一个辅助设备的运行逻辑进行测试,确保各系统之间能够协同工作,为生产环节提供稳定的保障。
第五天,也就是调试的最后一天,整个车间进行了全流程联动调试。从原料进入车间,到经过加工、检测,再到成品产出,最后到生产废水排入东侧的防渗水泥池,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技术人员们在中控室通过监控屏幕实时查看各环节的运行数据,同时在车间现场进行巡查,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符合生产要求。
当最后一批成品顺利产出,且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污水处理系统也正常运转,将废水妥善导入防渗水泥池后,调试工作终于宣告基本完成。
如今,车间内所有设备都已达到启动试车的条件,只要按下启动按钮,这条全新的生产线就能正式投入运行。
这不仅标志着工厂车间建设的圆满收官,更意味着企业即将开启新的生产篇章,在保障环保达标与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向着更高的生产目标迈进。
时间到了三月十八号,陈月春和田洪顺第一个夜班,我跟班为的是作为一个生产厂长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将来好往下传达各项指标。
十九号白班有高长林和邵月余、,由于老陈年龄大所以让熟练工带领。
十九号夜班有李桂福和邱城山,我还是跟班。
经过几天的运转了解到烘干炉一共有135个匣钵,一个匣钵能装两公斤氧化铁,一次能烘干二百七十公斤,一个小时前进三十公分,运转一圈需要四个小时。
这样就能算出一个班能烘干五百余公斤。
一区温度150°,二区温度200°,三区温度250°,四区温度350°,五区温度500°,六区温度650°。七区温度800°,八区温度700°,九区温度500°,十区温度200°,十一区100°,十二区60°。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以后根据这些参数就可以正常生产,只要把这些数据在配电盘上设置好了就自动烘干,不用人监督,人员就看好设备,倒料和装料就行了。
整个产品的生产顺序是:第一步烘干---还原----检测----研磨---入库-----属于半成品;第二步根据用户要求产品HDK650(或800或900)---半成品---碱、硫酸钴----混料成浆---反应釜加热---冷却---压滤----烘干--研磨---化验----成品入库;第三步包装---销售---资金回收。
烘干完成后下一步开始还原,将烘干原料装入还原炉内----加氮气升温----加氢气保温----降温---加空气---降温---出炉---化验----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