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定睛一看,果然发现种子表面泛起微弱的蓝光。这是基因编辑成功的初步迹象。
“很好。”我松了口气,“接下来就是等待发芽了。”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三天后,第一批实验结果出炉——高温区的幼苗全部枯萎,干旱区的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三十,盐碱区更是连芽都没冒出来。
“这……”林婶看着一片死寂的实验田,眉头紧锁。
我蹲下身,轻轻拨开干裂的土壤,试图找到任何可能的蛛丝马迹。可除了干燥的根系,什么也没有。
“我们是不是哪里弄错了?”柏舟低声问。
我摇摇头:“不是错,而是还不够精准。”
当晚,我重新查阅系统资料,仔细分析每一条数据。高温区的失败是因为温度梯度过大,导致幼苗无法适应;干旱区的问题在于水分供给方式不合理;至于盐碱区,则是盐分浓度过高,抑制了种子萌发。
“明天我们换一批种子。”我对众人说,“这次我会调整参数,尽量让环境变化更温和一些。”
第二天清晨,新一轮实验开始。我亲自挑选了几种新的基础种子,并对参数进行了细致调整。高温区改为逐步升温,从三十五度慢慢升至五十度;干旱区采用间歇性断水法,让植物有时间适应;盐碱区则降低盐分浓度,同时加入微量营养元素。
“这次应该能行。”我望着新一批种子被送入实验舱,心中默默祈祷。
这时,系统又发出提示:
【检测到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极端环境记录,是否查看?】
我愣了一下,点击确认。屏幕上弹出一份关于火山口附近盐碱地的详细资料,其中提到某种特殊的矿物质可能对作物抗盐碱能力有显着提升。
“这……会不会是个突破口?”我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李商人的助手气喘吁吁地跑进来:“云姑娘,不好了!镇上的种子铺子被人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