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竞争压力,激发潜能

下午我就在试验田贴出了告示:第一场“种植擂台赛”今晚开赛,不限身份,不限年龄,胜者可获系统自动灌溉模块七日试用权,并计入季度晋升评分。

消息一出,报名的人比预想多得多。不止是我们队里的,连隔壁村听说了也有人赶来。林婶带着儿媳来了,说要试试这“比赛种地”到底是个啥法子;两个年轻运脚也报了名,说不想只会扛麻袋。

傍晚,我在田里划出十块等大区域,每组两人,给同样的灵泉稻秧苗和基础工具。任务很简单:二十四小时内完成整地、插秧、首灌全流程,系统会根据土壤平整度、株距均匀度、水量控制三项数据打分。

夜风微凉,晒场上点了灯。顾柏舟帮着搭起临时观测台,我把大屏接通系统后台,实时显示各组进度。一开始大家都乱,有的急着赶工,土没翻匀就插秧;有的太求稳,进度条卡在第一步迟迟不动。

到了后半夜,节奏渐渐变了。有人开始分工,一个翻地,一个量距;有人跑去翻白天发的《种植指南》电子版;还有人主动找林婶请教她当年手工插秧的经验。

第一轮结果出来时,出乎所有人意料——冠军是林婶和她儿媳。虽然速度最慢,但株距误差最小,灌溉量最接近标准值,系统评分反超年轻人。

人群安静了一瞬,随即响起掌声。

我走上台,指着大屏:“看到了吗?不是谁最快谁赢,是谁做得准。以后我们的标准,就是这个‘准’字。”

有人举手问:“要是平时干活也这么算分呢?”

我早有准备:“从明天起,启动【百日精进计划】。每项工作都有评分,每周公布排名,连续达标者,享受新型农具优先使用权,还能参与新品研发测试。”

话音未落,底下嗡嗡议论起来。

第二天清晨,首周考核数据出炉。运输组A队声称自己时效第一,可养护组提出异议,说他们为了赶时间,三箱玫瑰苗在途中被压损,客户反馈延迟处理。双方在议事棚吵了起来,脸红脖子粗。

“是不是照顾谁,你们心里清楚!”有人甩下这句话就走。

我没拦。等到人都静下来,我打开监控回放,从装车、绑绳、行进颠簸记录到卸货开箱全过程,一帧帧播放。画面定格在那三箱变形的包装上,系统弹出预警提示时间——比实际开箱早了两个时辰。

“我们不是不讲人情,但我们更讲事实。”我说,“这一单,运输分扣减,客户响应分归零。谁有问题,可以查全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