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最终获益最多的都是兵部

他既有笼络军心的考量,也是真心流露。

有这样的武器和将士,何愁大乾不能开疆拓土?

纵观历史,继任帝王大多偏于守成,能开拓疆土者寥寥无几。

如今他要成就这一伟业,怎能不激动?

太上皇笑着注视雍和帝离去的身影,忽然间感到自己确实老了。

虽然心态乐观,但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

这一刻,他终于意识到雍和帝不再是那个孩子,而是一个成熟的帝王。

楚稷察觉到太上皇的情绪,握着他的手笑道:"皇爷爷,您今后可真是名正言顺的圣君了,我打算在史书中为您的功绩写下数页,不然心里过意不去。"

太上皇愣了一下,随后笑着敲了下他的脑袋:"你这小子别拍马屁了。

虽然这次让你随军出征,但绝不能冒险。

大乾建国百年,这是首次立储,万万不可出意外,懂吗?"

楚稷认真点头,他知道太上皇的担忧。

作为大乾首位储君,若他在出征途中遇害,大乾未来的开疆拓土将困难重重。

"皇爷爷放心。

另外,还有一件事想告诉您。

我想编写一部记载大乾历史的书籍,记录开国大事和人物生平,并在书院教给孩童,从小培养他们的家国意识。

当然,皇爷爷的事迹会占主要篇幅。"

冶造局,办事楼。

太上皇瞥了眼六部尚书,又看向楚稷,忽然笑道:"时代在变,大乾也得跟着变。

你们都见识到了火器的力量。

康怀,新建的两个冶造局产量如何?"

康怀急忙起身回答:"回太上皇,合格火炮已超过三千门,炮弹十万多发。

此外还有各类配件不计其数。"

"由此可见,太子殿下提出的风力、水力发电确实能让冶造局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太子的远见,我等不及也。"

在六部中,对楚稷最为支持的无疑是兵部尚书康怀。

即便工部是他最初接触的部门,也没有康怀这般积极。

毕竟,楚稷所做的每一件事,最终获益最多的都是兵部。

没有战事,无法扩张领土,身为兵部尚书的康怀如何留名青史?当然,除了前明的于谦,那位早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大才了。

太上皇微微点头,说道:

“确实,一年前稷儿建府时,谁能料到短短一年竟有如此巨变?海外贸易、皇家银行、新报社,还有至关重要的冶造局,这些全是由稷儿提出的构想。”

“或者可以说,这一切都由稷儿主导完成。

它们不仅关系民生,更关乎国之根本。

你们也都亲眼见证了这些变化,为何到现在又心生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