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闻这沉水香,”温婆婆拿出块黑褐色的香木,用砂纸轻轻磨了磨,“初闻是淡淡的木质香,过会儿会透出点甜,这叫‘前调’和‘后调’,好香都有层次,就像好曲子,一段比一段耐听。”
阿杏把这些都记在心里,找了个小本子,把温婆婆说的制膏方子抄下来:薄荷膏要加3钱薄荷汁、2两芝麻油、1钱蜂蜡;桂花膏要5钱桂花末、3两油、1钱半蜡,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香膏盒,标着“凉处存”。
有天,村里来了个做民宿的老板娘,看到温婆婆的香膏,说想批量采购,放在客房里当伴手礼。“婆婆,您这香膏太适合我们民宿了,带着山的味道,客人肯定喜欢。”
温婆婆有点犹豫:“我这小打小闹的,做不了太多。”
“我帮您找人搭把手,”老板娘笑着说,“就按您的法子做,保证不偷工减料。”
阿杏也劝她:“婆婆,这样更多人能用到您的香膏呀。”
温婆婆点了点头:“行,但是得说好,材料必须用咱山里的,工序一步都不能少,少了一步,香味就变了。”
民宿老板娘请了两个村里的妇人来帮忙,温婆婆手把手地教她们捣药、熬油、合膏。阿杏就负责洗瓷盒、贴标签,标签是她画的,上面有香樟叶、桂花、薄荷,还写着“香樟坳手工香膏”,看着质朴又亲切。
新做的香膏有三种:桂花膏润手,薄荷膏驱蚊,艾草膏止痒,装在统一的小瓷盒里,摆在民宿的前台,果然很受欢迎。有客人用完,特地来香坊买,说“这香膏带着山风的味道,抹在手上,像把丹霞山的清香带在了身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温婆婆的儿子在城里做电商,听说家里的香膏火了,特地回来拍了制膏的视频,挂在网上卖。视频里,温婆婆在香樟树下捣药,阿杏在旁边添柴,阳光透过树叶落在她们身上,像镀了层金,配上轻柔的音乐,看得人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