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尘光定论与星语低徊

个体的救赎与成长,已完美融入社会进步的洪流。

与此同时,“星际文化现象研究组”对伍华权的非侵入性监测取得了惊人发现。

监测显示,伍华权的脑电波在静息状态下,会出现一种极其特殊、高度有序的低频谐波模式。这种模式并非人类常规的脑电活动,其数学特征与“归墟”的引力波信号,以及之前发现的那些“宇宙灵感”艺术作品,存在清晰的傅里叶变换关联性!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播放那些受“宇宙灵感”启发创作的音乐给伍华权听时,他的这种特殊脑电谐波会显着增强,并与音乐旋律产生共振!而他同时进行的、看似无意识的手指敲击节奏,竟能精准地预测出音乐下一小节的变化!

伍华权,这个认知能力低下、几乎被社会遗忘的边缘人,仿佛是一个天生调谐到“归墟”频率的生物传感器。他无法用语言理解和表达,但他的神经系统,却能以最直接的方式与那片深空“共鸣”!

“他不是接收了灵感…”一位神经科学家激动地分析,“他本身就是‘灵感’的…活体载体!那些艺术家们捕捉到的,是经过他们自身文化滤镜加工后的产物,而伍华权,他呈现的是最原始的、未经过滤的‘信号’本身!”

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研究的方向。伍华权不再仅仅是一个观察对象,他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理解“归墟”与人类意识如何相互作用的生物学钥匙。

研究组立刻调整方案,将伍华权的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与全球文化作品数据库、引力波天文数据进行实时同步关联分析,试图破解这种“生物共鸣”背后的密码。

然而,就在这专注于科学探索的时刻,密钥的“社会意识气象台”发出了一个温和的提醒。

提醒显示,随着“幽灵”案细节的适度解密和教育性传播,社会公众对技术伦理、网络安全、财富观念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性高度。一种审慎的乐观和集体的警觉交织而成的新型社会心态正在形成。

这种心态的“意识相干性”很高,但“能量强度”温和而持久,恰恰符合“净壤”计划所追求的最终理想状态——一个能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从容面对内外挑战的成熟文明。

仿佛“幽灵”案这场巨大的伤痛,最终被文明机体消化、吸收,转化为了宝贵的社会抗体。

林建奇看着这份报告,再对比旁边屏幕上伍华权那奇特的脑电波曲线,以及远方那规律的宇宙“心跳”,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感悟。

人类文明,正是在不断应对内部罪恶与外部未知的双重挑战中,踉跄前行,学习成长。最深的黑暗与最远的星光,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文明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