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哲学思辨册,成公第二年

左传游记 酸辣茄子 18406 字 11天前

欧洲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以“理性”为核心构建了西方哲学的基础框架;而中世纪哲学虽以“神学”为主导,却在信仰与理性的张力中完成了思想的过渡,两者共同塑造了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关注个体与理性”的独特特质,深刻影响了后世欧洲的文化、政治与社会发展。

与此同时,在同时期的古印度、阿拉伯世界、美洲和非洲地区,对于哲学思辨领域的认知理解与认识,虽因地理环境、文明形态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却同样围绕“宇宙本质”“生命意义”“社会秩序”三大核心命题展开,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人类早期哲学脉络,为世界文明贡献了独特的思想智慧。

古印度:以“解脱”为核心的精神哲学体系

古印度哲学始终与宗教信仰深度绑定,其核心目标是探索“如何摆脱生命苦难、实现灵魂解脱”,形成了以吠陀文化为根基、诸派并立的思想格局。早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吠陀》时代,祭司阶层便通过《梨俱吠陀》中的颂诗,提出“梵”(宇宙终极实在)的概念,将世界视为“梵”的显现,这一思想成为后来印度哲学的核心底色。

到公元前6世纪,“沙门思潮”兴起,打破了婆罗门教的思想垄断,诞生了诸多具有革新性的哲学流派。其中,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提出“四圣谛”(苦、集、灭、道)与“八正道”,认为生命苦难源于“贪嗔痴”(欲望与烦恼),唯有通过“戒定慧”(道德实践、心灵专注、智慧觉悟)才能实现“涅盘”(解脱境界),其“缘起性空”的观点(一切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无固定不变的本质),既否定了“梵”的永恒实在性,也摒弃了唯物主义的片面性,成为影响最深远的东方哲学体系之一。

此外,耆那教主张“非暴力”(不伤害一切生命)与“灵魂解脱”,认为通过严格的禁欲与道德实践可摆脱轮回;数论派则构建“二元论”哲学,将世界分为“精神”(神我)与“物质”(自性),主张通过认知两者的区别实现解脱;瑜伽派则以“八支瑜伽”(持戒、精进、冥想等)为实践路径,探索心灵控制与灵魂解脱的方法。这些流派虽观点各异,却共同塑造了古印度哲学“重精神内省、求生命解脱”的特质,其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更通过佛教传播至东亚、东南亚,成为世界哲学的重要分支。

阿拉伯世界:以“真理追寻”为核心的融合型哲学

阿拉伯世界的哲学思辨崛起于公元8-12世纪,在伊斯兰教的文化框架下,融合了古希腊哲学、波斯思想与印度智慧,形成了以“调和信仰与理性”为核心的独特体系。其思想起点是对《古兰经》的阐释——早期伊斯兰学者在解读经文时,发现经文对“安拉的独一性”“世界的起源”等问题的表述需要理性论证,由此开启了哲学思辨的探索。

其中,“穆尔太齐赖派”是早期理性主义的代表,主张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工具,论证“安拉的公正”与“人类的自由意志”,反对将安拉拟人化,强调理性在理解信仰中的核心作用;而“艾什尔里派”则在信仰与理性间寻求平衡,认为理性可辅助信仰,但不能超越信仰的边界,其思想后来成为伊斯兰教的正统教义之一。

到公元10世纪后,阿拉伯哲学进入鼎盛期,诞生了阿维森纳(伊本·西那)、阿威罗伊(伊本·鲁世德)等集大成者。阿维森纳融合亚里士多德哲学与伊斯兰教义,在《治疗论》中提出“存在与本质”的区分,认为“安拉是唯一的必然存在”,世界是安拉创造的“可能存在”,同时构建了“灵魂不朽”的论证体系,其思想不仅影响了阿拉伯世界,更通过翻译传入欧洲,成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阿威罗伊则致力于恢复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本来面貌,主张“哲学与宗教殊途同归”——哲学通过理性认识真理,宗教通过启示引导大众,其“双重真理说”为后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提供了重要启发。此外,阿拉伯学者还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的探索中,融入哲学思辨,推动了“实证精神”的发展,成为连接东西方哲学的关键桥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美洲:以“宇宙和谐”为核心的实用型哲学

美洲地区的哲学思辨以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三大文明为代表,因与旧大陆文明隔绝,形成了完全独立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是“探索人与自然、神灵的和谐关系”,注重实用性与仪式性,而非抽象的理论构建。

玛雅文明的哲学思想体现在其天文历法与宗教仪式中——玛雅人通过精密观测,制定了“太阳历”与“长计数历”,认为宇宙是循环往复的(如每52年为一个“历法循环”),人类的生存依赖于与神灵的和谐互动,因此通过祭祀、占卜等仪式祈求神灵保佑农作物丰收、社群安宁,其思想中“人与自然共生”的观念,体现在对玉米神(玛雅人的主要粮食作物)的崇拜中,认为玉米是神灵赐予人类的礼物,人类需通过仪式回馈神灵。

阿兹特克文明则以“宇宙平衡”为核心哲学理念,认为世界由“太阳、月亮、星辰”等神灵支撑,而神灵的力量需要人类的“献祭”(包括血液、物品等)来维持,否则宇宙将陷入混乱。其思想中既有对宇宙秩序的敬畏,也包含对人类责任的认知——阿兹特克人相信,人类的生存使命是维护宇宙平衡,因此将祭祀仪式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了“以责任为核心”的伦理观。

印加文明则以“太阳神崇拜”为核心,认为“印加王是太阳神的后裔”,世界是太阳神创造的和谐整体,而人类社会的秩序应模仿宇宙秩序——印加帝国的“郡县制”“道路系统”等制度,正是对“宇宙层级秩序”的模仿,其哲学思想中“集体高于个体”的观念,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土地、财产归集体所有,个体需为社群贡献劳动,这种“重集体、求和谐”的特质,支撑了印加帝国的庞大统治。美洲文明的哲学虽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着作,却通过制度、仪式、艺术等形式融入生活,展现了人类对“宇宙和谐”的独特思考。

非洲:以“社群与生命力”为核心的经验型哲学

非洲地区的哲学思辨因文明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多元分散”的特点,以埃及文明、西非部落文化为代表,其核心是“探索社群的凝聚力”与“生命的本源力量”,注重经验总结与口头传承,而非抽象的逻辑论证。

古埃及文明是非洲最早的成熟文明,其哲学思想体现在宗教信仰与丧葬文化中——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朽”,认为人死后灵魂(卡与巴)需经过审判才能进入来世,因此通过修建金字塔、制作木乃伊、撰写《亡灵书》等方式,为灵魂来世生活做准备。其思想中“善恶有报”的伦理观(如奥西里斯审判)、“人与自然共生”的观念(如对尼罗河的崇拜,认为尼罗河是生命的源泉),既反映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也体现了对社群秩序的维护(如强调对法老的忠诚,法老被视为神与人的中介)。

西非地区的部落文化(如约鲁巴族、豪萨族)则形成了以“社群为本”的哲学思想,核心概念是“乌贾马”(斯瓦希里语,意为“大家庭”),认为个体的价值只有在社群中才能实现,社群的和谐高于一切。约鲁巴族提出“ Ashe”(生命力)的概念,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种普遍的生命力,通过祖先、神灵传递给人类,人类需通过祭祀祖先、遵守部落习俗来维系“ Ashe”的平衡;豪萨族则以“诚实、勇敢、互助”为核心伦理,通过口头传说(如《豪萨史诗》)传递“社群团结”的价值观。这些思想虽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却通过部落制度、仪式、谚语等形式代代相传,塑造了非洲文化“重社群、尊传统”的特质。

同期古印度、阿拉伯世界、美洲及非洲的哲学思辨,虽因文明背景差异呈现出不同形态,却共同构成了人类早期哲学的“多元图谱”——古印度追求“精神解脱”,阿拉伯世界调和“信仰与理性”,美洲探索“宇宙和谐”,非洲注重“社群凝聚”,它们与欧亚大陆的其他哲学体系相互辉映,共同推动了人类对世界与自身的认知,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多元基础。

而在东亚与东欧地区,除了中国以外,日本与朝鲜半岛的古代文明,以及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在这一时期,同样在对应领域,留下了独特印记——它们或深度吸纳中国哲学的核心内核,结合本土文化改造创新;或在东正教、拜占庭文明与本土传统的碰撞中,形成适配自身社会的思想体系,共同丰富了欧亚大陆的哲学思辨版图。

东亚:日本与朝鲜半岛——中国哲学的本土化改造与创新

东亚的日本与朝鲜半岛,因与中国地理相近、文化交流频繁,古代哲学思辨始终以中国思想为重要源头,但并未简单复制,而是结合本土社会结构与文化特质,形成了兼具共性与个性的思想形态。

日本:从“儒佛共生”到“武士道哲学”的演进

日本古代哲学的发展,始终围绕“如何将中国思想适配日本社会”展开。公元6世纪后,佛教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很快与本土“神道教”(崇拜自然神灵与祖先)融合——圣德太子推行“冠位十二阶”与“十七条宪法”,以佛教“慈悲”理念与儒家“仁政”“礼治”规范官僚行为,提出“以和为贵”的治国原则,首次将外来哲学与本土政治结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到平安时代(794-1185年),儒家思想进一步渗透,贵族阶层以《论语》《孝经》为修养准则,但更注重“仪式化的礼仪”而非“理论思辨”;同时,佛教衍生出“天台宗”“真言宗”等本土化宗派,空海大师的“真言宗”将佛教密法与神道教神灵崇拜结合,主张“即身成佛”,更契合日本贵族对“快速获得精神慰藉”的需求。

镰仓时代(1185-1333年)后,武士阶层崛起,哲学思想转向“实用化、伦理化”。禅宗(临济宗、曹洞宗)因主张“明心见性”“生死一如”,与武士“视死如归”的精神高度契合,成为武士阶层的核心信仰——一休宗纯、道元等禅僧通过“公案”修行,引导武士在战乱中保持内心平静,将禅宗思想转化为“武士道”的精神内核。同时,儒家思想也被改造为“武士儒教”,不再强调“仁政”,而是侧重“忠君”“节义”,山鹿素行的《武教全书》更是将“忠”提升为最高伦理,主张武士需以生命践行对主君的忠诚,形成了“儒禅共生”的武士道哲学。

江户时代(1603-1868年),朱子理学被德川幕府确立为官方思想,林罗山等儒者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与日本“幕藩体制”结合,论证“天皇至尊、将军至强”的秩序合理性;但同时也诞生了“阳明学”“国学”等批判流派——吉田松阴吸收王阳明“知行合一”,主张“经世致用”,反对幕府闭关锁国;本居宣长则通过研究日本古典文献,提出“国学”思想,主张回归神道教与日本传统,反对中国思想的过度影响,为后来的“明治维新”埋下思想伏笔。

朝鲜半岛:“性理学”的极致发展与“实学”的批判回应

朝鲜半岛(古代称“高丽”“朝鲜”)的古代哲学,以对中国儒学的深度消化与创新为核心,尤其在“性理学”(程朱理学)的发展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

高丽王朝(918-1392年)时期,佛教与儒学并行——佛教(尤其是禅宗)因得到皇室扶持,成为主流思想,义天大师融合华严宗与禅宗,提出“圆融无碍”的观点;但儒学也在逐步发展,郑梦周等儒者主张“儒佛互补”,以儒学规范社会伦理,以佛教安顿心灵,为后来儒学的崛起奠定基础。

朝鲜王朝(1392-1910年)建立后,朱子理学被确立为唯一官方思想,李滉(退溪)与李珥(栗谷)成为“朝鲜性理学”的集大成者。李滉在《退溪全书》中,深化朱熹“理先气后”的观点,提出“理为气之主宰”,认为“理”是纯粹的道德本体,“气”是形成万物的物质基础,需通过“存理灭欲”实现道德完善;李珥则主张“理气二元论”,认为“理”与“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更强调“气”的能动性,两人的辩论(“四七论辩”)推动朝鲜性理学达到思辨高峰,甚至超越了中国本土的理学发展。

到朝鲜王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实学”思潮兴起,以批判性理学的“空谈心性”为核心。丁若镛(茶山)是实学的代表,他在《牧民心书》中主张“学以致用”,反对脱离现实的理论思辨,提倡研究农业、手工业、军事等实用学问,甚至提出“土地公有”“废除科举”等改革主张,其思想既吸收了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也融入了对朝鲜社会现实的反思,成为朝鲜古代哲学中“务实精神”的代表。

东欧:俄罗斯与东欧国家——东正教与本土传统的融合思辨

东欧地区的古代哲学,受东正教(拜占庭基督教)与本土游牧、农耕文化影响深远,核心是“探索宗教信仰与社会秩序的结合”,形成了以“东正教神学”为核心、兼具本土特色的思想形态。

俄罗斯:从“东正教神学”到“斯拉夫主义”的思想觉醒

俄罗斯古代哲学的起点,是公元988年“基辅罗斯接受东正教”——东正教从拜占庭传入后,很快与俄罗斯本土“多神教”(崇拜森林、河流、祖先)融合,形成了“俄罗斯东正教”独特形态,其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神学阐释与社会伦理中。

中世纪时期(10-15世纪),俄罗斯哲学以“扞卫东正教正统”为核心。菲洛修斯修士提出“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理论,认为拜占庭(第二罗马)灭亡后,莫斯科成为东正教的唯一正统中心,俄罗斯是“上帝选中的国家”,需承担“拯救世界”的使命,这一思想既强化了东正教的神学权威,也为俄罗斯后来的“大国意识”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禁欲主义”神学盛行,尼尔·索尔斯基等修士主张通过“隐居修行”“内心忏悔”接近上帝,反对教会的世俗化,形成了“禁欲派”与“现世派”的辩论,推动了东正教神学的思辨发展。

18-19世纪,俄罗斯哲学进入“思想觉醒”阶段,诞生了“斯拉夫主义”与“西方主义”两大流派。斯拉夫主义者(如霍米亚科夫、基列耶夫斯基)主张俄罗斯有独特的文明道路,认为东正教的“集体主义”“神秘主义”与俄罗斯人的“村社传统”(米尔)高度契合,反对盲目学习西方的“个人主义”“理性主义”,主张通过东正教与村社传统构建理想社会;西方主义者(如恰达耶夫、赫尔岑)则批判俄罗斯的专制制度与东正教的保守性,主张学习西方的启蒙思想(自由、平等、理性),推动俄罗斯的现代化改革。两派的辩论虽未形成统一结论,却首次突破了东正教神学的束缚,开启了俄罗斯哲学对“本土身份”与“现代化道路”的深度思考,为后来的俄罗斯思想(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埋下伏笔。

小主,

东欧国家:拜占庭文明与本土文化的交织

东欧其他国家(如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的古代哲学,因地处“拜占庭文明、西欧文明、斯拉夫文化”的交汇地带,呈现出更复杂的多元融合特征。

波兰在中世纪时期,因与西欧交流频繁,既受东正教影响,也吸纳了西欧经院哲学的思想——14世纪的“克拉科夫学院”(后来的雅盖隆大学)成为思想交流中心,学者们既研究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也探讨东正教的“神秘主义”,形成了“理性与信仰并重”的传统;16世纪的“波兰兄弟会”(索齐尼派)甚至批判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教义,主张“理性高于信仰”,其思想带有早期启蒙色彩,对后来的欧洲宗教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

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斯拉夫国家,则更侧重东正教与本土“游牧文化”的融合——匈牙利因曾是游牧民族(马扎尔人)建立的国家,其哲学思想中既有东正教的“慈悲”“忏悔”伦理,也保留了游牧民族“勇敢”“忠诚”的传统,13世纪的圣伊什特万圣徒将东正教教义与匈牙利的“爱国精神”结合,主张通过宗教团结民众,抵御外敌入侵;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则在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过程中,将东正教视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哲学思想更多体现为“通过宗教维系民族认同”,而非抽象的理论思辨,其思想中“宗教与民族主义”的紧密结合,成为东欧地区的独特印记。

东亚的日本与朝鲜半岛,通过对中国哲学的本土化改造,形成了适配自身社会的思想体系;东欧的俄罗斯与东欧国家,则在东正教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中,探索出独特的哲学路径。它们虽不如中国、古希腊哲学那样体系化,却以“适应性”与“本土性”为核心,在人类哲学思辨史上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记,也为后世区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至于东南亚地区,因地处“中国、印度、阿拉伯”三大文明的交汇地带,又拥有独特的热带雨林与季风气候环境,其古代哲学思辨并未形成统一体系,而是以“宗教为载体、实用为导向”,在印度佛教、印度教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中,构建起兼具精神性与世俗性的思想形态,为世界哲学版图增添了“热带文明特有的和谐共生”色彩。

中南半岛:佛教与印度教的本土化实践

中南半岛(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是东南亚哲学思辨最集中的区域,其思想核心围绕“佛教与印度教的教义落地”展开,既保留了印度思想的精神内核,又融入了本土对“自然秩序”与“社会治理”的现实思考。

越南因与中国接壤,哲学思想呈现“儒释道与本土信仰共生”的独特面貌。自汉代纳入中国版图后,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成为越南封建王朝的官方伦理——李朝、陈朝的君主以“仁政”“礼治”治国,效仿中国科举制度选拔儒生,甚至将《论语》《四书章句集注》列为官学教材;同时,佛教(尤其是禅宗)与本土“高台教”(融合儒释道、基督教元素的民间信仰)并行,越南禅宗大师无言通提出“明心见性,无需外求”,将禅宗思想与越南人的“务实性格”结合,主张修行不必脱离日常生活,这种“生活化的佛教”与儒家的“入世伦理”相互补充,形成了越南“以儒治国,以佛修身”的思想传统。

泰国、缅甸、柬埔寨则以“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为核心哲学载体,并与印度教的“王权思想”结合。泰国曼谷王朝早期,拉玛四世、拉玛五世将南传佛教的“因果业报”“慈悲为怀”与“君主专制”结合,提出“国王是佛的化身”,主张通过佛教教义规范民众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教育中心,民众通过学习佛教经典(如《法句经》)理解“善有善报”的伦理观,同时认同国王的“神圣权威”。柬埔寨的吴哥王朝时期,印度教的“湿婆崇拜”与“毗湿奴崇拜”成为哲学核心,吴哥窟的浮雕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承载着印度教“宇宙循环”(梵天创造、毗湿奴维护、湿婆毁灭)的哲学思想,国王被视为“毗湿奴的化身”,其统治被认为是“宇宙秩序在人间的体现”,这种“宗教与王权合一”的思想,支撑了吴哥王朝的庞大建筑工程与社会体系。

缅甸则在南传佛教的基础上,发展出“佛教民族主义”的早期形态。蒲甘王朝时期,阿奴律陀王统一缅甸后,将南传佛教定为“国教”,废除本土多神教,通过修建仰光大金塔等寺庙,强化佛教的精神凝聚力;同时,缅甸僧侣提出“佛法与王法相辅相成”,认为国王需以佛法治理国家,僧侣则为国王提供精神指导,这种“政教共生”的思想,既稳定了社会秩序,也让佛教成为缅甸民族身份的核心象征。

马来群岛:本土信仰与外来宗教的调和

小主,

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因岛屿分散、民族众多,哲学思辨更侧重“本土原始信仰与外来宗教的调和”,核心是“如何在多元文化中维持社群和谐”,思想形态更具世俗性与包容性。

印度尼西亚在古代以“印度教、佛教与本土‘万物有灵论’(animism)融合”为特色。室利佛逝王国与满者伯夷王国时期,印度教的“种姓制度”被简化为“社会阶层秩序”,佛教的“涅盘”思想与本土对“祖先灵魂”的崇拜结合——民众既相信通过佛教修行可脱离轮回,也认为需祭祀祖先灵魂以获得庇护;满者伯夷王国的《卡维文集》中,更是将印度教的“梵”与本土的“大地神灵”并论,主张“人类需敬畏自然、尊重神灵”,这种思想体现在对火山、森林的崇拜中(印尼多火山,民众认为火山是神灵的居所),形成了“人与自然、神灵和谐共生”的哲学观。

15世纪后,伊斯兰教传入马来群岛,与本土信仰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东南亚特色伊斯兰教”。印尼的“阿邦安伊斯兰教”、马来西亚的“苏菲主义”,都弱化了伊斯兰教的“严格教义”,融入了本土的“宽容”“务实”特质——例如,印尼穆斯林在庆祝伊斯兰教节日的同时,仍会祭祀祖先、崇拜自然神灵;苏菲主义者主张通过“内心冥想”接近真主,而非严格遵守宗教仪式,这种“调和型”思想,既适应了马来群岛多元民族的需求,也避免了宗教冲突,维护了社群和谐。

菲律宾在西班牙殖民前,哲学思想以本土“他加禄族信仰”为核心,相信“神灵存在于自然万物中”(如树木、河流、岩石),主张通过祭祀、舞蹈与神灵沟通,其伦理观围绕“家庭团结”“社群互助”展开,如“乌洛格”(他加禄语,意为“同理心”)是核心美德,强调个体需关心他人、帮助社群,这种思想虽未形成系统理论,却通过口头传说、仪式代代相传,成为菲律宾文化的精神底色;西班牙殖民后,天主教传入,与本土信仰融合,形成了“菲律宾天主教”,如将天主教的“圣母玛利亚”与本土的“自然女神”结合,既保留了本土的“神灵崇拜”,也接受了天主教的“原罪”“救赎”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殖民宗教哲学”形态。

东南亚地区的哲学思辨,虽未诞生如孔子、释迦牟尼般的思想巨匠,也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着作,却以“融合性”与“实用性”为最大特色——它不纠结于“宇宙本源”的抽象论证,也不追求“纯粹理性”的极致探索,而是将外来宗教思想与本土对自然、社群的认知结合,转化为“可指导日常生活的伦理规范”与“可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纽带”。这种“以用为体、以思为用”的哲学形态,既适应了东南亚多元复杂的文明环境,也为人类哲学提供了“如何在差异中寻求和谐”的独特智慧。

随后,随着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相继涌现,再到改写世界格局的两次工业革命,以及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类社会在新兴生产力与制度变革的双重激荡下加速转型。从中国晚清的器物革新、辛亥革命的制度探索,到五四运动的思想觉醒、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自力更生、改革开放的拥抱世界,直至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欧洲各国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的跨越,到全球范围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一系列反抗侵略、争取独立、维护和平、迈向现代化的壮阔进程中,在哲学思辨和导师指引领域,哲学不再是书斋中的抽象推演,而是转向“回应时代危机、指导社会变革”的现实使命,涌现出一批将哲学思想与革命实践深度结合的导师,他们的理论既解答了不同时代的核心困惑,更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制度重构与文明演进。

而在这一跌宕起伏的漫长时期,面对国家千疮百孔、积贫积弱,人民面姓困苦堪的危难时刻,总有英雄主动站出来,扛起时代与国家、民族的重担,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一步步发展成熟,再到后来走向真正的繁荣富强,或许也是李大钊与其他愿为崇高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革命先烈与革命志士们,从那一次为挽救国家民族于水火危亡般不经意间引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优秀哲学思想,再到后来经过一系列本土实践挫折改良,最后彻彻底底融入国情国体国家发展本系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其他各国在同一时期跌宕曲折实践路径,最后同样融入本国本民族本地治理经验、成为一国体系在抗击外来侵略确保民族人民与国家站稳脚跟,同时在发展关键时期与艰难时刻灵活转弯,在交流对话和反霸权和国内国际风险挑战中一步步迈向真正睦邻友好互帮互助,共同迈向美好生活的伟大历程。

与此同时,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世界,在同一历史坐标系下,其他国家与地区同样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探索哲学思想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路径——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尝试,到拉美“依附理论”的实践探索,再到非洲“乌贾马社会主义”的本土实验,这些多元实践虽因国情差异呈现不同面貌,却共同印证了“哲学需回应时代、指导实践”的核心规律,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形成了相互参照、彼此启发的全球思想图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展望未来,全球化与科技革命(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将使人类面临“文明冲突与交融”“技术伦理与人性守护”“效率与公平平衡”等新命题。这要求哲学突破传统框架,以更包容、务实、前瞻的形态回应困境,引领文明进阶。

首先,哲学需直面科技伦理挑战,重构人与技术关系。针对AI决策责任、基因编辑公平性、元宇宙存在本质等难题,哲学要跳出“技术工具论”,构建“人与技术共生”伦理:以“人性尊严”划定技术边界(如AI不替代人类终极决策、基因编辑限疾病治疗),同时探索技术赋能路径(如AI辅助科研、生物技术延健康寿命),为科技政策与研发提供思想依据。

其次,哲学需推动文明对话融合,化解冲突风险。针对全球化中的文明分歧与错误思潮,哲学要超越“单一文明中心主义”,构建“多元文明共生”框架:从不同文明中提炼“尊重差异、互利共赢”的共同价值,设计平等对话规则,针对全球危机提出“人类整体利益优先”方案(如生态哲学指导碳中和、分配正义推动减贫),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撑。

最后,哲学需回归“人的全面发展”,平衡效率与公平。针对部分国家“重效率轻公平”“重物质轻精神”的困境,哲学要聚焦“人的全面发展”:批判“唯GDP论”“技术万能论”,倡导“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税收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建社群凝聚力,抵制消费主义;同时细化共同富裕理论,区分物质与精神富裕路径,平衡机会与结果公平,服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

未来,哲学将成为“扎根实践的行动指南”,社会实践将依托哲学实现“理性探索”。二者深度融合将推动人类迈向更公平、包容、可持续的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也将为人类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当我们回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进长卷,从古至今,在中国、欧洲各国,乃至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文明的文学艺术大师,也是纷纷以历朝历代重要节点大事、神话传说、国家社会繁华的盛世和落没时期的腐败与黑暗,战争战役与男女情思之事,还有其他各大题材意象为背景,创作出诗词歌赋、戏曲歌剧、散文小说等一系列文学艺术作品。

在这之中,与哲学思辨相关的着作典籍和文学艺术作品,并非哲学理论的“注脚”,而是以鲜活具象的方式,将抽象哲学命题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体验——借人物命运叩问存在意义、凭场景隐喻探讨善恶边界、用叙事冲突反思文明困境,成为哲学扎根大众的载体,让精神探索兼具理性深度与情感温度。

中国文学中,这类作品深嵌“儒道释”内核:《离骚》以屈原“上下求索”叩问“忠君与自我”,共鸣儒家士大夫精神;陶渊明田园诗借“采菊东篱”勾勒道家“顺应自然”图景;《红楼梦》以贾府兴衰融入佛道“世事无常”,借宝玉出家隐喻“空有辩证”;《窦娥冤》以“六月飞雪”追问儒家“正义与天道”;《传习录》则以对话体将“知行合一”转化为实践指南。

欧洲文学艺术聚焦“人性探索”:《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叩问;《战争与和平》借人物成长探讨“个体意志与历史规律”,具象化黑格尔历史哲学;《星空》以色彩线条展现“主观与客观”冲突,暗含存在主义萌芽;《神曲》则以“地狱—炼狱—天堂”具象化基督教“原罪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