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先生,学生正是此意。”
“好!”
“那么,嘉儿,就同为师进屋吧,为师说不定在查找屋内书橱间的相关尺牍竹简卷帛,可以助你答疑解惑呢,呵呵…”
紧接着,当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邀请王嘉入座原先提前准备好的蒲团坐榻后。
王嘉这好小子,也不耽搁,在入坐之后不久,随手便从衣袖衣襟间取出原先记录着他在查阅有关鲁闵公年间记载的历史史书中所遇到了一系列问题,紧接着便告知给了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
“先生,弟子在研读鲁闵公相关史籍时,诸多困惑萦绕心头。”
“其一,想当年,鲁闵公以年幼之躯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实可谓冲龄践祚啊!那时的他尚处懵懂之年,而国家又因君主年少而人心惶惶、疑虑重重。偏偏就在此时,季氏等一众权臣权势滔天,如日中天。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如此,闵公刚刚即位之时,偌大的鲁国竟然能够勉力维持住表面上的安稳局势。这其中,各方势力之间到底是怎样相互制衡的呢?其间定有诸多不为人知的权谋算计和利益纠葛吧。”
“其二,据史籍记载,闵公曾有意大兴礼义、制作音乐,为此还颁布了相关政令。但令人费解的是,最终却未能见到显着成效。那么问题来了,这到底是因为政令推行不力,无法贯彻落实到实处呢?还是说在这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层的阻碍因素呢?此外,关于闵公的去世,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被庆父暗中加害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由于他与季氏争夺权力而引来杀身之祸。那么,这扑朔迷离的事件背后,真正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在此,还恳请先生您为我这个愚钝的弟子答疑解惑呀!”
话音刚落不久,只见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从书橱中查阅了相关竹简卷帛书籍,随后沉思了片刻,然后便目光和蔼,轻抚胡须,缓缓开口,回答道。
“嘉儿,你所提问题,颇具见地。”
“先说这鲁国各方势力制衡。彼时鲁闵公虽年幼,但其背后有鲁国公室正统的余威,季氏等权臣虽权势大,却也不敢公然僭越。鲁国的卿大夫阶层,并非铁板一块,除季氏外,其他家族也各怀心思,相互忌惮。他们都明白,若季氏贸然打破平衡,一家独大,必将引发其他家族联合抵制。再者,外部诸侯的压力也不容忽视,周边各国不希望鲁国出现内乱,进而影响地区局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季氏等权臣的行为,使得鲁国能维持表面安稳。”
“至于闵公兴礼义、制音乐却无果,并非政令推行不力。闵公即位时,鲁国局势复杂,内有权臣把控,外有诸侯窥视。礼义音乐的推行,需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充足的国力支撑。而当时鲁国经济疲敝,百姓为权臣驱使,无暇顾及礼义。权臣们也多关注自身权力,对这类长期方能见效的举措并不上心,这便是深层阻碍。”
“至于闵公之死,庆父加害之说更为可信。庆父野心勃勃,妄图篡位,闵公虽年幼,却为其绊脚石。季氏虽权势大,但此时尚无与国君公开决裂的必要,且季氏也需维持鲁国稳定以保障自身利益。而庆父制造混乱,从中获利,更为符合其利益诉求。”
话音刚落,只见王嘉细细思考片刻,然后便拱手拜谢回归。
“多谢先生,弟子现在宛如云开见明,拔云见日,原本深藏于内心的困惑,现在可谓了明朗了不少啊!”
到了后来,当片刻休息时间结束,大家准备再度回到书库继续进行竹简卷帛的整理工作时,王嘉的那几位师哥师姐,在看到王嘉回来后,顿时便十分热情的一拥而上,询问他相关事宜。
而王嘉呢,在此之中,也是将先前他在查阅鲁闵公年间的史料记载中所遇到的剩余问题一一分享,请求他们助他答疑解惑。
王嘉说道:“还有一事我始终不解,鲁闵公在位时,本就内有权臣掣肘,外有诸侯环伺,可为何他还执意推行一系列新政?这些新政看似对国家长远有益,却在当时触动了不少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这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一位师姐思索片刻后说道:“闵公或许是想借新政来培植自己的势力,摆脱权臣控制。他深知鲁国积弊已久,若不革新,恐难长久。只是操之过急,未能权衡各方利益。”
王嘉又道:“再者,鲁闵公时期,鲁国与周边齐国、卫国等国的外交关系错综复杂。时而修好,时而交恶,这外交政策的频繁变动,是受国内局势左右,还是有其他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呢?”
一位师兄接话道:“依我看,国内权臣争斗不断,各方势力对外态度不一,自然影响外交。同时,周边大国势力消长,齐国欲称霸,卫国等国也各有打算,鲁国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外交政策多变也实属无奈之举。”
紧接着,王嘉又陆续请教了他的师哥师姐们一些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他的那些师哥师姐们呀,同样展现出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他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交流着彼此对于问题的见解和看法,每个人都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经过一番深入且全面的探讨之后,他们纷纷静下心来,开始逐一耐心地给师弟师妹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答。那场面就像是一场知识的盛宴,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再看咱们这位主人公王嘉同学,只见他先是认真聆听并仔细记录下了先前他的老师——德高望重的左丘明丘明先生以及各位师哥师姐所做出的评价和评论。然后,他又马不停蹄地翻阅起了大量相关的竹简卷帛书籍,埋头苦读,孜孜不倦。终于,在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思考感悟之后,王嘉胸有成竹地针对当前的问题发表了属于他自己独到的思考与评价。其观点之新颖、论述之深刻,令人不禁为之侧目。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恢复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闵公第二年的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闵公第二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闵公第二年的世界。
而在这一年,同样也发生了许多不禁令人耐人寻味的事情。
二年春季,按照周朝的历法正是正月时分,齐国人大举行动,将阳国的百姓大规模地迁徙到其他地方去。这一举措引起了周边各国的关注和议论。
时光流转,转眼来到夏季五月乙酉这一天,人们怀着庄严肃穆的心情,为鲁庄公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祭祀仪式。整个场面庄重而宏大,彰显着对这位已故君主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
然而,好景不长,秋季八月辛酉之际,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鲁闵公不幸离世!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朝野上下陷入一片悲痛之中。
紧接着,九月的时候,夫人姜氏也被迫逃离本国,前往邾国寻求庇护。与此同时,公子庆父同样选择了逃亡之路,奔向莒国以求安全。
冬季来临,寒风凛冽,但外交活动并未停歇。齐国派遣高子前来鲁国,双方经过友好协商,最终达成了结盟之约,旨在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就在十二月,形势再度急转直下,狄人悍然发动攻击,一举攻入卫国境内。这场战争给卫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此外,郑国方面竟然做出惊人之举,他们抛弃了自己的军队,使得军事局势变得愈发复杂和紧张起来。
话说鲁闵公执政第二年的春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虢公率领着他那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的军队,来到了渭水与黄河交汇之处。此处地势险要,河水奔腾咆哮,气势磅礴。面对来势汹汹的犬戎部落,虢公毫不畏惧,指挥若定。只见战场上金戈铁马,喊杀声震耳欲聋。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虢公最终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士们,成功地击败了犬戎,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然而,在这场看似完美的胜仗背后,却隐藏着一丝不为人知的隐忧。军中将领舟之侨忧心忡忡地对旁人说道:“此次取胜并非因为我们有德,而是依靠兵力与运气罢了。如此无功受禄,必是灾殃降临的前兆啊!”众人听闻此言,皆不以为然,但舟之侨深知其中利害,心中惶恐不安。不久之后,他便下定决心逃离虢国,一路辗转流亡至晋国。
夏天到来的时候,虢国内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为庄公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按照惯例,这种大祭通常会选择在特定的日子里举行,但这次不知为何竟然将时间提前了。人们纷纷猜测其中缘由,有人说是为了庆祝虢公战胜犬戎;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出于某种神秘的宗教仪式需要。总之,整个虢国都沉浸在一片热闹繁忙之中,而关于那场即将到来的灾殃,似乎暂时被人们遗忘在了脑后……
对于这几件事情,原先在一旁默默围观的王嘉,在这一刻也不禁暗暗感慨评价了起来。
“虢公虽然在与犬戎的交锋中取得了胜利,但这一胜利并非源自他自身的德行。舟之侨所发表的言论实在是鞭辟入里、切中要害!要知道,德行才是一个国家得以建立和稳固的根本所在,如果仅仅依赖军事力量以及偶尔降临的好运气,那么即便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胜利,也难以维持长久的繁荣昌盛。”
“令人遗憾的是,此次虢国侥幸赢得了战争之后,虢国君臣不仅没有静下心来思考如何修养德行、巩固根基,反倒沉浸在了胜利的喜悦之中无法自拔,这种目光短浅的行为着实令人担忧。而舟之侨能够敏锐地洞察到局势的发展趋势,并当机立断选择离开,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极具智慧的举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谈到庄公将祭祀活动提前这件事,或许他这样做是为了欢庆成功击败犬戎,又或者只是因为某些特定的宗教仪式需求。然而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都充分暴露出了整个虢国从上至下弥漫着的浮躁情绪以及行事轻率的作风。”
“毕竟,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祭祀之事堪称重中之重,它承载着对祖先的敬意和对传统礼制的遵循。可如今虢国人竟然如此肆意妄为地擅自更改祭祀日期,足见他们对于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制度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畏之心。像这样的所作所为,怎能不让上苍降下灾祸呢?倘若继续放任自流、不知悔改,只怕虢国迟早都会面临灭顶之灾,难逃覆灭的悲惨命运啊!”
“也不知道,这世间,日后又将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与‘惊涛骇浪’呢?”
“唉…”
话音刚落,只见王嘉抬头看了看天空,然后便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他也深知,这其中,必然还暗藏有许许许多多的“危机”与“变数”。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幻转移。
转眼间,时间便来到了秋八月辛丑时分。
话说最初之时,闵公之师竟公然夺取卜齮所拥有的肥沃田地,而身为一国之主的闵公对此行为竟然毫无制止之意。时维秋八月辛丑之日,那心怀叵测的庆父指使卜齮于武闱之地痛下杀手,可怜闵公就此命丧黄泉。在此危急时刻,成季挺身而出,护佑着僖公匆匆逃往邾国以避祸乱。
庆父自知犯下弥天大罪,仓惶出逃至莒国。而成季与僖公则趁此时机重返鲁国,并拥立僖公登上国君宝座。为将庆父绳之以法,鲁国不惜耗费大量财物,恳请莒国将其遣返。莒国人最终应允,将庆父押送回鲁国。然而,当行至密地时,穷途末路的庆父仍妄图垂死挣扎,派遣公子鱼入朝求情,祈求能够获得宽恕,奈何未能如愿。公子鱼满怀悲痛,泪洒归途。庆父闻得哭声,当即断定此乃公子鱼之声响。眼见逃生无望,万念俱灰之下,庆父选择自缢身亡,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且说这闵公,乃是哀姜之妹叔姜之子。正因如此,齐国人才决意拥立闵公为国君。怎奈那庆父与哀姜暗中私通,二人狼狈为奸,欲图谋不轨。哀姜一心想要扶立情夫庆父登上国君大位,故而对闵公被害之事不仅心知肚明,甚至极有可能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事发之后,深知难逃罪责的哀姜亦匆忙逃离鲁国,前往邾国寻求庇护。齐国方面得知此事后,立刻派人前往邾国索要哀姜。邾国迫于压力,只得乖乖交出哀姜。随后,齐国毫不留情地将哀姜诛杀于夷地,并携其尸首返回鲁国。鲁僖公顾念旧情,恳请齐国归还哀姜遗体,以便予以妥善安葬。
话说当年,成季即将呱呱坠地之际,鲁桓公心中满怀着期待与忐忑,决定请来卜楚丘的父亲这位德高望重的占卜大师,为孩子的未来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