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丈量元素,既是对现实世界的精准描摹,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勘探。从《诗经》“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道路丈量,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对犯罪心理的精密剖析;从敦煌飞天的飘带弧度到毕加索立体主义画作中的空间重构,丈量技术早已超越工具属性,成为人类理解自我与宇宙的棱镜。它让理性与感性在艺术的星空中交相辉映,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永恒的思想印记。
话说,王嘉这小子,在这几天,其学习和研究的方面,也由原先那方面领域,向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和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尺规丈量和测绘密切相关的着作典籍,还有其他一系列相关作品方面进行转变。
而他呢,也是在同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在完成书库对应区域的部分竹简卷帛书籍的整理工作后的短暂休息中,开始暗暗思考这一方面的内容来。
王嘉倚着斑驳的木架,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竹简边缘沁出的朱砂痕。午后的阳光斜斜穿过书库的窗棂,在积灰的典籍间投下细碎的光柱,空气中浮动着陈年竹片特有的清苦气息。他望着师姐将最后一卷《考工记》小心翼翼收进漆盒,忽然想起左丘明先生授课时展开的那张泛黄舆图——上面纵横交错的墨线,像极了此刻缠绕在心头的疑问。
"小师弟又在发呆?"大师兄的声音惊散了他的思绪。那人抱着厚厚一摞竹简,衣角还沾着库房角落的蛛网,"明儿该轮到咱们整理《墨经》残卷了,听说里面有章专门讲圆规与矩尺的妙用。"
这句话如同一簇火苗,瞬间点燃了王嘉眼底的光亮。他霍然起身,惊得几枚竹简从案头滑落:"师兄!您说...若是将《周髀算经》里的勾股之术,与《管子·地图篇》的方位测绘结合,会不会..."话音未落,他已抓起案上的炭笔,在空白竹简背面飞速勾勒。粗糙的竹面吃墨不均,却不妨碍他将脑中迸发的灵感具象成歪斜的线条与数字。
暮色渐浓时,王嘉仍伏在案前喃喃自语。他在两幅残卷间反复比对,忽然发现《墨子》中记载的"圆,一中同长也",竟与《九章算术》的圆田术暗合。窗外传来更夫梆子声时,他终于在竹简上画出第一个完整的测绘草图——以圭表测日影为经,以准绳定方向为纬,那些曾令他困惑的古籍碎片,此刻如同榫卯般严丝合缝地嵌合在一起。
王嘉摩挲着腰间新制的牛皮卷轴,望着晨光中巍峨的藏书阁,深吸一口气。这已是他第三次调整"求知之旅"的计划,前两次因准备不足铩羽而归,此次他特意将竹笔削得格外锋利,腰间还挂着自制的简易卷尺——这是他从现代带来的小物件,此刻却成了连接古今智慧的纽带。
踏入弥漫着墨香与霉味的书库,王嘉迅速进入状态。他像只嗅觉敏锐的猎犬,在排列整齐的竹简架间穿梭。每当发现与春秋战国测绘相关的典籍,便会用红丝线系在竹简便签上做标记。指尖触碰到《商君书·算地》时,他的心跳陡然加快——这部记载秦国土地丈量的典籍,正是他寻找的关键一环。
"小师弟又在找宝贝?"师姐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王嘉回头,看见师姐手中捧着新整理的《山海经》残卷,发间还沾着蛛网。他笑着举起一卷《禹贡》:"师姐,您看这'导山导水'的记载,与《周髀算经》的测影之法,是不是能相互印证?"师姐闻言,放下手中竹简,两人立刻展开了热烈讨论。
整理工作间隙,王嘉总捧着一摞标注好的典籍躲到书库角落。粗粝的竹简边缘磨红了他的指尖,却丝毫不减阅读的热情。遇到晦涩难懂之处,他便掏出随身携带的炭笔,在空白竹简上绘制示意图。当他试图将《考工记》中的车舆尺寸换算成现代单位时,却发现古代的度量衡与现代差异巨大,这让他陷入了沉思。
黄昏时分,书库的光线渐渐昏暗。王嘉抱着厚厚的典籍敲响了左丘明先生的房门。先生案头的烛火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墙壁上,随着夜风轻轻摇曳。"老师,学生在研究圭表测影时,对'日晷三正'的记载始终不解。"王嘉恭敬地递上整理好的问题清单。左丘明抚着胡须,从案头抽出一卷泛黄的舆图:"你看这洛邑城的方位,古人测影选址绝非偶然..."
师哥们得知王嘉的困惑后,也纷纷加入讨论。他们在庭院中架起自制的圭表,观察日影变化;用绳墨丈量庭院尺寸,验证典籍记载。当月光洒满庭院时,王嘉终于在实践中理解了"勾股定理"在实际测绘中的精妙运用。
接下来的日子,王嘉白天在书库研读,夜晚在庭院验证。他将《墨经》中的几何原理与《管子·地图》的测绘方法结合,绘制出详细的测绘流程图;又根据《九章算术》的算法,改良了自己带来的卷尺刻度。每当有新发现,他便兴奋地记录在特制的小竹简上,字迹工整而急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经过半个月的钻研,王嘉终于解开了所有疑惑。他整理出的笔记足有半尺厚,每一片竹简都凝结着古代智慧与现代思维的碰撞。望着自己的成果,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些珍贵的知识,不仅将填补他学术研究的空白,更将成为连接古今测绘技术的桥梁。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恢复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僖公第二十八年的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僖公第二十八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僖公第二十八年的世界。
说来也巧,就在这鲁僖公执政第二十八年的时候,和鲁僖公执政的其他年份一样,也都发生了许许多多引人感慨且颇为深思感悟感怀之事。
鲁僖公二十八年春,黄河两岸的冰棱尚未消融,晋文公重耳的车辇已碾过陈留古道。青铜车軎撞击着碎石,六百乘战车扬起遮天蔽日的黄尘,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这支军队旌旗猎猎,矛戈如林,车辕上系着的铜铃叮咚作响,惊起林间寒鸦,似是预示着一场腥风血雨的到来。
当晋军的云梯搭上曹国城墙时,另一路兵马已渡过黄河,直扑卫国边境。卫文公刚离世不久,新君卫成公郑仓促间调兵遣将,却难挡晋国铁骑的锋芒。鲁国公子买奉命率军戍守卫国,然而面对晋军凌厉攻势,未及戍期便仓皇撤回。鲁僖公姬申勃然大怒,认为此举损了鲁国威严,在曲阜城郊的刑场上,公子买的头颅落地,鲜血渗入早春微润的泥土。
此时,楚国的战鼓在汉水之滨擂响。楚成王熊恽岂能坐视晋国扩张,当即命令尹成得臣率大军北上,旌旗蔽空,战船连绵百里。得臣素有"斗胆"之称,其麾下楚军皆是历经沙场的精锐,马蹄踏碎春冰,誓要与晋文公一较高下。
三月丙午日,晋军如饿虎扑食般攻入曹国都城陶丘。曹共公襄被从深宫地窖中揪出时,华服沾满蛛网,王冠歪斜。晋文公冷笑一声,命人将其五花大绑,押送至宋国——那里正饱受楚军围困,此举既是向盟友示好,亦是对楚国的公然挑衅。
夏四月己巳,城濮原野上,一场决定中原霸主地位的大战拉开帷幕。晋文公的中军大旗猎猎作响,齐、宋、秦三国联军分列两翼,如展翅雄鹰。楚军则以"荆尸阵"迎敌,成得臣亲自擂鼓,鼓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双方短兵相接,戈矛交错,箭矢如雨。晋军佯装败退,诱使楚军深入,待其阵型散乱时,预先埋伏的精锐突然杀出。楚军顿时阵脚大乱,被分割包围,杀声震天。暮色降临时,楚军全线溃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成得臣仅率残部突围而逃。
楚成王得知战败,雷霆震怒。成得臣自知难辞其咎,在回师途中自缢身亡。而卫成公郑见楚国失势,如惊弓之鸟,匆忙带着亲信逃往楚国避难。
五月癸丑,践土之地,一场盛大的盟会正在举行。各国君主的车驾络绎不绝,诸侯们身着华服,佩玉叮当。晋文公威风凛凛地坐在主位,鲁僖公、齐昭公、宋成公等诸侯依次而坐,歃血为盟。陈穆公款亦匆匆赶来,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盟誓完毕,众人一同前往周襄王驻地朝见,天子仪仗威严,彰显着王室尚存的威仪。
六月,卫成公郑在楚国的支持下,企图重回卫国复位。然而国内局势已然生变,大夫元咺不愿与亲楚的卫成公同流合污,愤而逃往晋国,寻求晋文公的庇护。与此同时,陈国传来噩耗,陈穆公款积劳成疾,溘然长逝,陈国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
入秋,杞国国君姬某亲自到访鲁国,两国君主相谈甚欢,共商结盟之事。公子遂领命出使齐国,肩负着巩固鲁齐联盟的重任,他的马车辚辚驶向东方,扬起一路烟尘。
寒冬降临,温地的宫殿内暖意融融,诸侯们再度相聚。晋文公与齐昭公、宋成公等诸侯把酒言欢,商议着下一步的霸业宏图。周襄王亦应晋文公之邀,在河阳举行盛大的狩猎活动。壬申日,鲁僖公等诸侯前往天子驻地朝见,君臣共赏猎物,表面上一派和谐。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晋文公示意手下,以"谋逆"之罪将卫成公郑擒拿,押送至周都洛邑,交由王室处置。而一直流亡晋国的元咺则在晋军护送下,顺利回到卫国,暂摄国政。诸侯们达成共识,挥师南下,将许国都城围得水泄不通。曹共公襄在晋国的扶持下复位,为表忠心,立即率军加入围城之战。许国城墙下,战鼓再次擂响,新的纷争与战火,又将在这萧瑟的冬日里蔓延开来。
话说回来,就在鲁僖公执政鲁国第二十八个年头的春天,黄河的冰面尚未完全消融,晋文公的战车已碾过陈留古道。当晋国使者持着青铜符节,向卫国请求借道伐曹时,卫成公郑望着使者腰间悬挂的虎符,双手微微颤抖——卫都楚丘城外,晋国的旌旗已如黑云压境。卫大夫宁俞谏言:"晋强卫弱,若借道,楚必怒;若不借,晋必伐。"卫成公咬碎银牙,掷还符节:"宁负晋怨,不惹楚怒!"
小主,
晋军的战鼓声在南河岸边轰然炸响。三百艘楼船载着甲士,在刺骨河水中劈开冰棱。正月戊申日,先锋先轸的长矛挑落五鹿城头的卫国旗帜,寒风卷着残旗掠过晋军将士冻得通红的脸颊。中军帐内,晋文公摩挲着刻有"重耳"铭文的玉珏,忽闻报郤縠病逝。他凝视着帐外飘扬的"晋"字大旗,断然下令:"先轸掌中军,胥臣佐下军!"当传令官高呼将令时,众将恍然——先轸曾在流亡途中以兵法解困,此举正是彰显"尚德而用能"的深意。
敛盂的盟坛上,齐昭公杵臼与晋文公执手盟誓,青铜酒爵碰撞声清脆悦耳。卫成公郑带着重礼求见,却被晋军甲士拦在辕门外。暮色中,卫成公望着盟坛上明灭的灯火,转身投入楚使怀中。然而卫国民众群情激愤,连夜将卫成公赶出襄牛,马车轱辘碾过百姓投掷的瓦砾,惊起一片寒鸦。
鲁国公子买的戍卫之师在楚丘瑟瑟发抖。当楚军的援救如泥牛入海,鲁僖公姬申的佩剑已抵在公子买咽喉:"晋人若问,便言汝擅自归国!"剑锋落下的瞬间,公子买望着宫墙外飘扬的晋国旗帜,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棋盘上的弃子。
曹国都城陶丘的城墙上,晋军的尸体被串在木杆上,在风中摇晃如破败的布偶。晋文公站在战车上,望着城头的惨状,白发被风吹得凌乱。当夜,谋士狐偃在沙盘上撒下一把黑豆:"君上,掘墓之计可破!"次日清晨,晋军突然转向曹国祖陵,铁锹撞击石板的声响惊得曹国人面如土色。当载着晋军尸首的棺椁缓缓出城时,藏在车辕下的晋军死士暴起夺门,三月丙午日的晚霞,将陶丘城门染成血色。
宋国告急的羽檄如雪片般飞至中军帐。晋文公捏着带血的帛书,目光扫过地图上纠缠的红蓝线条。先轸突然折断一根竹简:"让宋国贿赂齐秦,再割曹卫之地予宋!"当曹共公被锁入囚车时,他望着晋文公腰间的玉珏,终于明白当年未礼遇僖负羁是何等愚蠢——此刻,那位曾赠他饭食的曹国大夫宅邸,正被魏犫、颠颉的大火吞噬。
申地的楚宫深处,楚成王望着城濮方向的乌云,将竹简重重摔在案上:"十九年流亡,重耳已通天命!"他提笔写下诏令,墨迹未干,子玉的请战书已至。"竖子欲堵谗臣之口?"楚成王冷笑,只拨给西广、东宫与若敖氏六百人。当子玉的使者宛春提出交换条件时,晋营中先轸的算盘已拨得噼啪作响:"拘宛春,许曹卫,楚必怒!"
黄河岸边,晋军战旗突然转向南方。"国君避臣,耻辱!"年轻将领们的怒吼被子犯的马鞭抽碎在空中:"退三舍,报楚惠!"九十里的撤退之路,晋军井然有序,战车辙印如尺规丈量般齐整。楚国追兵望着远去的晋军背影,忽闻楚宫使者高呼撤军令。子玉紧握剑柄,望着天边残阳:"退者得理,进者失义,此战,楚国已输在人心!"
暮色中的城濮原野,十万将士的呼吸凝成白雾。晋文公抚摸着腰间玉珏,想起十九年前楚国宴会上楚成王的赠礼。远处,子玉的楚军正在列阵,战鼓声中,一场改写春秋格局的大幕,正缓缓拉开。
眼见此情此景,只见在暗中围观这一切的现代之人王嘉,首先在想到“退避三舍”这一经典历史典故,然后在纵观这段时间所发生的诸多大事件,在沉思之余长叹一声,紧接便评价反思感悟起来。
“原来历史的齿轮从不是单一刻度转动。”他用战术笔在树皮上划出歪扭的痕迹,木屑簌簌落在沾满泥污的鞋面上。卫成公掷还符节时青筋暴起的手背,曹国城头随风摇晃的尸体,子玉在暮色中固执的背影,这些课本上不曾记载的细节如潮水般涌入脑海。他忽然意识到,所谓“春秋无义战”,实则是一场场精密计算的阳谋——晋文公流亡十九年积攒的政治资本,楚国君臣间微妙的权力博弈,甚至连鲁僖公斩杀公子买的决绝,都不过是更大棋局上的落子。
“退避三舍哪里只是报答恩情?”他的声音混在风声里,惊飞了枝头寒鸦。晋国军队后撤时整齐划一的车辙,恰似精准丈量过的战略半径——既占据道德高地,又诱敌深入;既消解楚军锐气,又暗合兵法“以迂为直”。而楚国将士听闻撤军令时如释重负的神情,与子玉紧握剑柄的指节发白形成刺眼对比,王嘉终于读懂了左丘明那句“有德者必胜”的深意: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武力对决,更是人心向背、谋略权衡的终极较量。
“原来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竹简记载。”他咬破指尖,在笔记本扉页晕开暗红血渍,钢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轻响,“卫成公颤抖的双手、公子买脖颈的血珠、子玉发白的指节……这些被史书隐去的细节,才是撬动天下的支点。”风卷着细沙扑在他写满批注的侧脸,恍惚间,他仿佛看见千年后的自己正捧着《左传》,在图书馆台灯下为“退避三舍”的谋略击节赞叹,却不知此刻亲历的战场,连空气都裹挟着活人最真实的恐惧与野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谓春秋大义,不过是强者的叙事。”他忽然想起左丘明竹简上模糊的字迹,那些被岁月侵蚀的段落此刻竟在脑海中豁然开朗。晋文公摩挲玉珏时眼底的算计,楚成王摔碎竹简时迸发的怒吼,还有卫国民众投掷瓦砾时眼中的怒火,都在证明每个看似偶然的历史转折,实则是无数人心博弈的必然。他握紧笔杆,在本子上重重写下:“没有单纯的正义与邪恶,只有利益的天平在历史长河里永恒摇晃。”
暮色渐浓,双方营地的火把次第亮起,宛如星河坠落人间。王嘉望着晋文公营帐中摇曳的烛光,想起史书上轻描淡写的“城濮之战”,此刻却真切感受到历史深处传来的震颤。他俯身将战术笔深深插进泥土,在树皮上刻下最后一笔:“原来我们研究的不只是过去,更是永恒跳动的人性。”转身消失在夜色中时,身后的战鼓声已如闷雷,为一个新时代的崛起轰然奏响序章。
暮色彻底笼罩原野时,王嘉将笔记本塞进贴身衣袋,摸出一枚现代硬币——正面的国徽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他把硬币轻轻抛向空中,金属撞击声惊起两只夜枭。“原来我们都是历史棋盘上的棋子,区别只在于,有人执子,有人做局。”硬币落地的瞬间,战鼓骤然如雷,他转身隐入夜色,身后扬起的尘土里,一个新时代的霸主正在崛起。
在这之后不久,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转移…
夏四月戊辰,晋文公重耳率领着浩浩荡荡的联军,踏上了城濮这片土地。同行的有宋成公王臣、齐国大夫归父、崔夭以及秦国公子小子憗。他们选择在此驻扎,一方面是考虑到这里地势相对开阔,便于大军休整和部署;另一方面,也是对即将到来的与楚军的决战心怀忐忑。
楚军则背靠着高耸的山陵险阻扎营,那山陵绵延起伏,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给楚军增添了几分天然的防御优势。晋文公站在军帐之中,望着远处楚军营地的方向,眉头紧锁,心中担忧着这复杂的地形可能对晋军作战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在这时,周围的军士中传来阵阵吟诵声,那声音悠扬而又充满力量:“原野田地里庄稼郁郁葱葱,旧田虽然好,新田也要种。”原来是将士们在念诗歌鼓舞士气。然而,晋文公听到这诗歌,心中的犹疑却没有丝毫减少。他深知,与楚军一战,胜负难料,一旦失利,晋国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子犯看出了晋文公的心思,他快步走到晋文公面前,慷慨激昂地说:“主公,打吧!作战而得胜,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拥护。到那时,晋国的威望将如日中天,成为天下诸侯的领袖。如果没能取胜,晋国外有大河作为天然防线,内有高山可作凭借,一定没有什么危害。我们不必过于担忧。”晋文公听了子犯的话,微微点头,但心中的疑虑并未完全消散。
随后,晋文公又想起了楚成王昔日对他的恩惠。当年,他在逃亡途中,曾得到过楚成王的厚待。如今要与楚国为敌,他又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这时,栾贞子站了出来,他神情坚定地说:“主公,汉水以北的许多姬姓国,都是被楚灭掉的。楚国的野心勃勃,妄图称霸中原,已经对众多诸侯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如果考虑受到楚国的小恩惠,而忘记同姓被灭的大耻辱,这是不对的。如今楚国兵临城下,欺压诸侯,我们若一味退让,只会让楚国更加嚣张。不如打吧,为诸侯们讨回公道,也为晋国赢得尊严。”
是夜,晋文公辗转难眠,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与楚成王扭打在一起,楚成王伏在他身上,用力吮吸他的脑浆。晋文公从梦中惊醒,冷汗淋漓,心中充满了恐惧。子犯得知这个梦境后,笑着对晋文公说:“这是吉兆啊!主公仰面得天,象征着我们晋国顺应天命;楚成王俯伏服罪,说明他将要驯伏于我们。此梦预示着我们必将战胜楚国。”
与此同时,楚国的子玉派斗勃前来请战。斗勃趾高气昂地说:“我请求与君王的将士们作一次角力游戏,君王可以在车上靠着车前横木观看,得臣我也一起观看。”这分明是在公然挑衅。晋文公派栾枝回答说:“寡君听到你的命令了。楚君的恩惠不敢忘记,所以我们退到这里。对大夫你我们尚且退避,怎么敢抵挡你们国君呢?既然不能得到你们停战的命令,冒昧地麻烦大夫告诉诸位,准备好你们的战车,谨慎地执行你们国君的任务,明天早晨再见。”
晋国军队积极备战,战车七百辆,装备齐全。晋文公登上古莘国的废墟检阅部队,看着那整齐排列的士兵,高大威武的战车,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看着年少与年长的士兵排列合乎礼,心中满意地说:“可以作战了。”于是,士兵们开始砍伐树木,用以增加兵器,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己巳,晋国军队在莘北摆开阵势。胥臣作为下军辅佐,率领着军队抵挡陈、蔡的军队。他心生一计,把马蒙上虎皮,当先冲击陈、蔡的军队。陈、蔡军队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战马,吓得惊慌失措,纷纷逃跑,楚右军顿时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