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文公第三年的世界。
说来也巧,就在这鲁文公执政鲁国第三年的时候,和鲁文公执政的其他年份一样,也都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且值得令人为之深切思考的事情。
周襄王二十八年,同时也是鲁文公第三年,岁在癸卯,三年春正月,凛冽的寒风依旧裹挟着残冬的肃杀,天地间一片苍茫。叔孙得臣奉鲁文公之命,身着厚重的战甲,威风凛凛地站在高大战车上,望着眼前旌旗猎猎的多国联军。晋、宋、陈、卫、郑诸国的将士们,在各自将领的带领下集结于边境,金戈铁马,气势如虹。
叔孙得臣手持青铜令旗,振臂高呼,联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向着沈国杀去。沈国本就国小民弱,面对如此强大的攻势,城墙在联军的投石机和冲车的攻击下摇摇欲坠。城内百姓惊恐万分,哭声、喊声响彻云霄。仅仅数日,沈国的防线便土崩瓦解,人民如惊弓之鸟般四处溃散,昔日宁静的城池瞬间沦为一片废墟,残垣断壁间,硝烟弥漫,满是凄凉。
时光流转,转眼间到了夏五月。王都内,气氛压抑而凝重。王子虎病重的消息早已传遍宫廷内外,王宫的侍卫们脚步匆匆,御医们进进出出,脸上满是焦急与无奈。王子虎躺在华丽的床榻上,虽已病入膏肓,但眼神中仍透着一丝威严。他回顾自己的一生,为王室殚精竭虑,如今却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终于,在一个寂静的深夜,王子虎缓缓闭上了双眼,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整个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王室上下披麻戴孝,举行了隆重的丧葬仪式,以缅怀这位对王室有着卓越贡献的重臣。
与此同时,在西方的秦晋边境,局势陡然紧张。秦国国君目光阴沉,野心勃勃,妄图在中原争霸中占据一席之地,而晋国无疑是其最大的阻碍。于是,秦国精心谋划,集结了大批精锐部队,趁着夜色的掩护,悄然向晋国边境进发。当晋国的边防哨兵发现秦军的踪迹时,战争的号角已然吹响。秦军如饿狼般凶猛,一路烧杀抢掠,晋国边境的百姓苦不堪言。晋国守军奋起抵抗,双方在边境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鲜血染红了大地,尸体堆积如山,这场战争持续多日,难分胜负。
小主,
到了秋天,南方的楚国蠢蠢欲动。楚将骑着高头大马,手持长剑,率领着浩浩荡荡的楚军,将江国围得水泄不通。江国城墙之上,士兵们严阵以待,可面对楚国的强大兵力,心中不免充满恐惧。楚军架起云梯,向城墙上攀爬,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江国守军。江国百姓在城内惶恐不安,祈祷着能够度过这场劫难。江国国君心急如焚,四处派人求援,却迟迟不见救兵到来,江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
而在宋国,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天空突然变得昏暗,一阵嗡嗡的巨响由远及近。百姓们抬头望去,只见密密麻麻的蝗虫遮天蔽日,如同乌云一般压了下来。蝗虫像下雨般坠落在宋国的田野、村庄,所到之处,庄稼瞬间被啃食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秸秆。农民们望着被破坏的农田,欲哭无泪,他们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这意味着宋国即将面临严重的饥荒,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冬,寒意更甚。鲁文公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之中,与强大的晋国结盟至关重要。于是,他不顾路途遥远和严寒,毅然踏上了前往晋国的道路。一路上,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文公和随从们艰难地前行着。终于,在十二月己巳日,文公抵达晋国,与晋襄公相见。双方在华丽的宫殿中,经过一番商议,最终达成共识,郑重地订立了盟约。盟约的签订,意味着鲁晋两国将在未来的岁月中相互扶持,共同应对各方挑战。
然而,此时的局势依旧紧张。江国在楚国的围困下危在旦夕,晋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理。晋阳处父临危受命,他身披铠甲,手持长剑,率领着晋国军队,浩浩荡荡地向着楚国进发,企图通过攻打楚国来救援江国。军队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前行,士兵们的脸上满是坚毅,他们知道,这一战关系着晋国的威望和江国的存亡,不容有失。一场新的战争,即将在楚晋之间爆发,春秋的乱世风云,也将继续在这片大地上激荡。
话说回来,就在鲁文公执政鲁国第三年的春天,凛冽寒风裹挟着未散的冬意,中原大地上战云密布。庄叔立于中军战车之上,青铜戈戟在晨光中泛着冷冽寒光,身后旌旗蔽日,诸侯联军的甲胄连成一片银灰色的海洋。沈国偏居南方,因背靠楚国而屡屡对中原诸侯阳奉阴违,此番庄叔奉天子之命,联合齐、鲁、宋等国兴师问罪。战鼓如雷响彻云霄,攻城器械撞碎沈国城门的瞬间,城内百姓惊恐奔逃,哭声与喊杀声交织。典籍有云:“民去其君曰溃,君亡其国曰逃”,沈国军民如惊弓之鸟四散奔逃的惨状,恰应了这“溃散”二字,昔日城郭化作断壁残垣,唯有飘扬的诸侯军旗昭示着霸权更迭。
与此同时,卫成公的车队正蜿蜒穿行于陈国阡陌之间。车驾之上,卫成公望着车帘外的青山绿水,神情复杂。数年前,卫国因与晋国交恶,屡遭兵祸,幸得陈国国君居中斡旋,方促成卫晋和谈。此番南下,他特携重礼答谢,在陈国宫殿中,卫成公亲手将象征友谊的玉璧赠予陈侯,言辞恳切:“若无贵国相助,卫国百姓恐难避兵燹之祸。”两国君主把酒言欢,盟约在觥筹交错间愈发稳固,陈国居中调和的威望亦在诸侯间更盛。
夏四月乙亥,王畿之地笼罩在一片哀戚之中。王叔文公病重垂危的消息早已传遍朝堂,这位历经三朝的王室肱骨,在病榻前仍心系周室兴衰。当他阖目长逝的那一刻,王宫内钟鼓齐鸣,缟素飞扬。按周礼规制,各国诸侯纷纷遣使吊唁,吊唁之仪堪比同盟国丧。太史官郑重记载:“此乃合于礼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这般恪守周礼的举动,恰似暗夜中的一束微光,映照出王室最后的尊严。
在西北边陲,秦穆公的野心如烈火般熊熊燃烧。他望着晋国的方向,眼中闪烁着志在必得的光芒。亲率秦军精锐渡过黄河后,他竟下令焚毁渡船,断了退路。将士们望着烈焰中沉没的船只,深知此战唯有死战。秦军如猛虎下山,迅速攻克王官城邑,兵锋直抵晋国都城郊外。然而,晋军却紧闭城门,坚守不出。面对坚壁清野之策,秦穆公并未强攻,而是引军折返至茅津渡口。在殽山古战场,他命人将三年前在此战中阵亡的秦军将士骸骨重新收敛,堆土筑坟,立碑祭祀。寒风中,秦穆公身着素服,长跪不起:“将士英灵在上,今日终得安息!”经此一役,秦国声威大震,西戎诸部纷纷归附,秦穆公亦凭借此战奠定“西戎霸主”之位。世人皆知,这一切皆因他力排众议,始终重用孟明视。
史官与君子们对此事议论纷纷,皆赞秦穆公用人之明。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任用孟明视虽历经殽山惨败,却仍坚信其能成大器;孟明视身为臣子,战败后每日刻苦练兵,研读兵书,于朝堂之上直言进谏,于战场之中身先士卒,以“朝乾夕惕”之心,践行对君主的忠诚;而子桑慧眼如炬,力荐孟明视于微末之时,心怀社稷,以“遗厥孙谋”之志,为秦国留下擎天栋梁。正如《诗经》所言:“采蘩祁祁,于沼于沚。公侯之事,夙夜在公。”秦穆公的胸襟、孟明视的勤勉、子桑的远见,恰如这古老诗篇中描绘的德行典范,在春秋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眼见在鲁文公执政鲁国的时候,在春夏两季之时,在整个中原大地之上,各诸侯国相互攻伐、合作交流、权谋抗争,同时秦穆公开疆拓土的野心壮志和心怀社稷胸襟愈发令人敬佩,而孟明视的勤勉和子桑的远见等在历史长河中“青史留名”之态,在暗中默默观察这一切的普通之人王嘉,也是眼望远方长长伫立了许多,随即在长叹一声后,便缓缓道出他的评价、反思思考与感悟来。
“春秋乱世,诸侯纷争,恰似大河奔涌,泥沙俱下。庄叔伐沈,卫公结盟,王叔薨逝,秦伯拓疆,此等风云变幻,皆为大势所趋。然于我观之,兴衰荣辱不过过眼云烟,唯有‘人心’二字,才是定国安邦之根本。”王嘉望着天边渐渐西沉的落日,神色凝重,“沈国背信弃义,终致国破,可见失信于天下者,必遭反噬;卫、陈交好,以礼相待,方能化干戈为玉帛,此乃合纵连横之正道。王叔文公至死恪守周礼,虽难挽王室倾颓,却为天下人守住了一丝底线,此等气节,令人肃然。”
他微微顿了顿,目光转向西方,仿佛能穿透重重山峦,望见秦穆公祭祀将士的场景:“至于秦伯,焚毁渡船以示破釜沉舟之志,重葬骸骨以安将士之心,此等胸襟气魄,实非常人可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方成就孟明视之威名;君臣相知,上下一心,才铸就秦国之霸业。反观那些朝令夕改、猜忌贤能的君主,又怎能不走向衰亡?”
“世人皆道春秋无义战,可我却觉得,乱世之中更能见人心。子桑荐贤,孟明视尽忠,秦伯用人,这般君臣相得的佳话,不正应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训?”王嘉长叹一声,声音中带着几分沧桑,“只愿这纷争早日平息,天下百姓能得一方安宁,如此,方不负这大好河山。”说罢,他转身离去,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渐渐融入暮色之中。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幻转移…
秋意渐浓之时,一场令人惊骇的异象降临宋国。天空忽然暗如黑夜,无数蝗虫密密麻麻地自天际坠落,似雨点般砸向大地。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些蝗虫落地时已然身死,它们僵硬的躯体铺满田野街巷,散发着阵阵腐臭,一时间,宋国境内人心惶惶,百姓们面对这诡异的灾象,皆以为是上天降下的惩罚,恐惧与不安在宋国的每一个角落蔓延。
与此同时,南方的局势也愈发紧张。楚国大军如黑云压城般迅速集结,浩浩荡荡地包围了江国。江国危在旦夕,告急的文书如雪花般飞向各国。晋国作为中原霸主,自然不能坐视不理。晋国大将先仆临危受命,即刻率领精锐之师,一路疾驰,挥师南下攻打楚国,意图以此解江国之围。
时光流转,寒意渐浓,进入冬季后,晋国将江国的危急形势郑重地呈报给了周襄王。周襄王深知江国存亡关乎天下局势,于是派遣王叔桓公与晋阳处父,率领大军再度出击楚国,试图解救江国于水火之中。晋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抵楚国方城,他们猛烈地攻打方城城门,一时间,喊杀声震天,战鼓雷鸣。然而,就在战事胶着之际,晋军与楚息公子朱的军队相遇。经过一番激烈交锋,双方互有损伤,最终晋军选择退兵回国,此次救援行动虽未彻底成功,但也极大地牵制了楚军的力量。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之下,晋国内部却因一桩旧事而心生不安。晋国人回想起昔日对晋文公曾有过无礼之举,担心此事会成为日后两国交恶的隐患,于是主动向鲁国伸出橄榄枝,请求重新修订盟约,以缓和两国关系。鲁文公权衡利弊后,决定亲赴晋国。在晋国的朝堂之上,鲁文公与晋襄公经过一番友好磋商,最终达成共识,顺利订立盟约,两国关系由此得到修复。
盟约既成,晋襄公为表诚意,特意为鲁文公举行盛大的飨礼。宴席之上,宾主尽欢,酒过三巡,晋襄公命乐工演奏,亲自赋诵《菁菁者莪》一诗。此诗寓意君子培育人才,意在表达对鲁文公的敬重与期许。庄叔听闻,立刻敏锐地察觉到晋襄公此举的深意,急忙催促鲁文公下阶,行跪拜大礼,庄叔言辞恳切地说道:“我鲁国作为小国,承蒙大国垂青,接受贵国的命令,又怎敢不慎重对待礼仪?今日君王赐予如此厚重的礼遇,还有什么快乐能比得上这份荣耀?小国的欢欣喜悦,全仰赖大国的恩赐啊!”晋襄公见状,亦急忙走下台阶,推辞谦让一番后,双方重新上阶,完成拜谢之礼,尽显大国小国之间的礼仪风范。随后,鲁文公为表感激之情,赋诵《嘉乐》一诗,此诗赞颂君主有美德,得民心,君臣和乐,将宴席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也为两国的友好盟约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眼见各诸侯国之间,这危机挑战和机会机遇并存之秋冬两季,在默默围观这一切的王嘉,此时此刻的内心也是五味杂陈,在他长叹一声之后不久,他便缓缓道出他的评价,以及反思思考和相应感悟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宋国蝗祸,楚国围江,晋鲁会盟,此三事看似相去千里,实则互为经纬,织就这乱世之局啊!”王嘉抚着斑驳的竹杖,望着天际南飞的雁群,声音里混着秋霜般的苍凉,“那宋国满地黄沙般的死蝗,绝非寻常灾异。百姓以为天罚,殊不知这是人心之祸——国君若不修德政,不恤民力,纵使五谷丰登,亦会招致天怒。楚国恃强凌弱,围江国于绝境,不过是恃武而骄;晋国两度出兵,名为救援,实则暗藏争霸之心,战与和皆在权衡利益,礼义早被抛却脑后。”
他转身望向北方,仿佛能穿透层云看见晋鲁会盟的场景:“晋襄公赋《菁菁者莪》,鲁文公诵《嘉乐》,朝堂之上钟鼓齐鸣,看似礼乐昌隆,可谁不知这是晋国为固霸业的权谋?鲁国卑辞下拜,又何尝不是小国在夹缝中求存的无奈?所谓盟约,不过是暂时捆住利益的绳索,待时局有变,终将寸寸崩断。”
忽然一阵寒风吹来,卷起地上枯叶,王嘉紧了紧粗布衣襟,喟然长叹:“想那周室衰微,诸侯并起,礼崩乐坏至此!昔日周公制礼作乐,天下归心;如今诸国以力相搏,视礼法如敝履。可叹啊,若无道义为骨,纵使盟约千条,不过是沙上筑塔;若无仁德为本,即便兵强马壮,终究是镜花水月。这乱世何时才能等到一位以德服人、以礼安邦的明君?”说罢,他背过身缓缓离去,唯有萧瑟的秋风,卷着枯叶,掠过空荡荡的街巷。
在这之后不久,思虑良久过后,只见王嘉的脑海里,对于这一系列事情,此时此刻顿时便浮现出这一时期乃至后续时代诸子百家与名人大师的着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紧接着便轻声吟诵并细细感悟起这一切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所向往的大同之世,此刻看来,是如此遥不可及。”王嘉轻声念道,声音被风声裹挟,带着几分怅惘,“宋国的异象,不正是《老子》所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世写照?当国君背离天道,过度索取于民,上天便降下灾异,以警示世人。可又有几人能领悟这其中深意?”
他缓缓踱步,脚下的落叶发出细碎声响,思绪飘向楚国与江国的纷争:“墨子倡导‘兼爱’‘非攻’,可楚国恃强凌弱,攻伐江国,全然不顾百姓生死,这与墨家的理念背道而驰。战争带来的只有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又何来的正义可言?晋虽出兵救援,却也难脱争雄逐霸的私心,这乱世征伐,何时才能止息?”
目光投向北方,王嘉想起晋鲁会盟,不禁又叹:“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晋鲁朝堂上的赋诗行礼,看似尊礼重道,实则暗藏机锋。这礼,早已沦为强国操控的工具,而非治国安邦的根本。若无‘仁’为内核,‘礼’不过是空洞的躯壳,又怎能维系长久的和平?”
一阵寒鸦啼叫,打破寂静。王嘉望向远方,仿佛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了未来的走向:“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国纷争,却鲜有人真正洞察局势。一味迷信武力,忽视民心向背、道义根基,纵使一时称霸,终也逃不过覆灭的命运。这乱世的症结,不在外患,而在内忧,在人心的迷失,在道义的沦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之言,恰如这乱世之注脚。”王嘉轻抚下巴微须,目光深邃,“宋国蝗祸,看似天灾,实为人祸,此乃‘无为而治’之警。国君若不肆意妄为,不折腾民生,顺应自然之道,何至于此?”
“儒家讲‘仁政’,楚国恃强凌弱围江国,全然不顾苍生,哪有半分仁爱?”他微微摇头,满脸憾色,“晋国假救援之名,行争霸之实,更是离‘礼义’甚远。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若人人皆能克制私欲,遵循礼法,这乱世又怎会战火纷飞?”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看这诸侯混战,哪有平等的爱,只有无尽的杀伐。”王嘉的声音愈发沉重,“若各国能像墨家倡导的那般,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又何须百姓流离失所?”
“法家重‘法’‘术’‘势’,秦国重用孟明视,君臣一心,倒有几分‘法’之公正、‘术’之精明、‘势’之强大。”王嘉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旋即又黯淡下去,“可一味尚法,不讲仁德,终究难以长久。秦穆公若只知用武,不懂以‘德’服人,即便称霸西戎,又怎能让人心悦诚服?”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晋国攻楚,却不知楚国虚实,贸然出兵,最终无功而返。”王嘉望着远方,仿佛看到战场上的硝烟,“这春秋乱世,各国争战不休,却忘了战争的目的本是为了和平。若都能如孙子所言,谨慎对待战争,或许百姓便能少些苦难。”
“只盼诸子的智慧,能如点点星火,在这黑暗的时代,燃起希望的火焰。”王嘉喃喃自语,“让仁政、兼爱、无为的光芒,驱散这漫天的战火硝烟,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说罢,他的身影渐渐隐没在街巷深处,唯有那些古老的词句,在秋风中悠悠回荡 ,诉说着对和平与正义的无尽期许。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在这之后不久,转眼间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文公执政鲁国第四个年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