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专业特长观,文公十三年

左传游记 酸辣茄子 17887 字 3个月前

整理工作开始后,他的目光总像被丝线牵引般,不由自主地落在与春秋战国相关的典籍上。每当指尖触到《考工记》残卷中关于“攻木之工”的记载,或是翻开《孙子兵法》泛黄的绢帛,他便会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抽出竹简,在边缘用朱砂笔点上细小的圆点做标记。三师姐见他时常蹲在积灰的角落,鼻尖沾着墨渍,忍不住笑道:“王师弟这模样,倒像是在竹简堆里寻宝的守财奴。”

深夜的油灯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铺满案头的竹简泛着柔和的光晕。王嘉将收集来的典籍按类别整齐排列,左手执简,右手握着狼毫在新削的竹简上飞速记录。遇到《墨经》中关于光学原理的晦涩段落,他便反复用刻刀在沙盘上模拟小孔成像的实验;读到《齐民要术》里的农耕技法,又对照着二师姐赠予的农事图册仔细推敲。当窗外传来更夫梆子声时,他的袖口已沾了大片墨渍,案头却摞起厚厚一沓梳理工整的笔记。

然而,总有几处难题如顽固的磐石横亘在前。《考工记》中记载的“六齐”配比,与他在铸剑坊所见的实际操作存在微妙差异;《左传》里关于某次战役的兵力部署,也与《孙子兵法》的理论推演相悖。这些矛盾如同缠绕的丝线,越理越乱。他攥着写满疑问的竹简,在书库与学堂之间来回奔走,鞋履沾满晨露与暮色。

向师友请教时,王嘉总是早早等在学堂外。大师兄会放下手中校勘的典籍,用红笔在他的竹简上圈圈点点,将历代注疏中的分歧逐一剖析;二师姐则带着他到田间地头,指着刚播种的秧苗讲解“垄作法”的实际应用;就连平日最严厉的左丘明先生,也会在讲学时特意放缓语速,用拐杖轻点地面:“学问不可尽信书,当如治水,疏通方见源流。”

为验证《考工记》中的铸造工艺,王嘉跟着铸剑师傅在熔炉前守了整整三日。热浪裹挟着火星扑面而来,他却目不转睛地盯着匠人调整火候,将铜锡配比的变化、淬火时的水花形态一一记录在简。当他终于在古籍记载与实践经验间找到平衡点时,天边正泛起鱼肚白,而手中的竹简已被汗水浸出深色的褶皱。

待所有疑惑冰消雪融,王嘉的袖中已藏满写满批注的竹简。他特意寻来质地细密的绢帛,将关键知识点工整誊抄,又用朱砂在旁绘制示意图。那些曾让他辗转难眠的疑难,此刻化作娟秀的文字与清晰的图表,安静地躺在特制的漆盒里。夜深人静时,他会借着月光抚摸这些凝结心血的记录,恍惚间竟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整理千年的智慧,还是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求学篇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日子渐渐恢复往常的节奏,书库里依旧是竹简翻动的沙沙声与偶尔的交谈。但每当王嘉望向案头那盒沉甸甸的笔记,便觉得指尖还残留着刻字时的震颤——那些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思维碰撞出的火花,早已在他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只待回到现代,便会在现实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在此之余,他也将关键的知识点与信息,记录在他原先准备的小竹简与小册子中,方便他日后回到现代之后,与现代相应的着作典籍进行比对。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恢复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文公第十三年的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文公第十三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文公第十三年的世界。

说来也巧,就在这鲁文公执政鲁国第十三个年头的时候,和鲁文公执政的其他年份一样,也都发生了许许多多十分有趣且耐人深思寻味的事情。

周顷王五年,同时也是鲁文公十三年春,正月的寒风裹挟着残雪掠过洛邑城头,编钟礼乐声穿透彤云,宣告着新岁伊始。周王室的太史令裹紧狐裘,将刻刀重重按在竹简上,随着“簌簌”声响,一行行蝌蚪状的文字记录下这王朝新岁的开端——殊不知,中原大地的风云变幻,已悄然拉开帷幕。

夏五月壬午,陈国宫城内外缟素翻飞。陈共公朔在病榻前握紧玉圭,望着宫墙外摇曳的旌旗,喉间溢出一声叹息。自齐桓公九合诸侯以来,陈国周旋于晋楚两大霸主之间,如一叶扁舟在惊涛中沉浮。如今国君崩逝,年幼的世子尚不能理政,卿大夫们在灵堂外低声商议,目光中满是对未来的忧虑:楚国的战车是否会趁着国丧踏破城门?晋国的盟书又该如何回复?

几乎与此同时,邾国的哭丧声也传遍大街小巷。邾文公蘧蒢在占卜迁都吉凶时,明知“利于民而不利于君”,仍毅然下令举国迁徙。此刻他躺在新落成的宫室中,听着工匠们尚未完工的斧凿声,喃喃道:“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这位以仁德着称的君主,最终将生命献给了对社稷的责任。他的离世,让邾国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周边的鲁国、齐国,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这块弹丸之地。

从正月至秋七月,中原大地陷入前所未有的旱魃之厄。龟裂的土地如老人脸上的皱纹,枯黄的禾苗在风中摇曳。洛邑的祭坛上,巫师们赤足舞蹈,将牛羊沉入洛水,祈求上苍降下甘霖。鲁国太庙的守庙人望着正室屋顶的裂缝暗自心惊——那承载着周公旦遗泽的巍峨建筑,竟在烈日下不堪重负,瓦片片片坠落,露出腐朽的梁木。这异象令朝野震动,大夫们窃窃私语:莫非是先王的怒气,因久旱未消?

寒冬如猛兽般席卷而来时,鲁文公裹着厚重的貂裘,率领车队踏上前往晋国的驿道。车轮碾过结冰的河流,发出刺耳的声响。晋灵公新立,各诸侯国蠢蠢欲动,鲁国急需在这场权力游戏中寻得庇护。在沓地,卫成公匆匆赶来会见文公,他的胡须上结着冰碴,眼神中满是焦虑:“狄人骑兵已至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望贵国能助卫国一臂之力!”然而文公只是微微颔首,他心中盘算的,是如何在晋国的盟坛上争取更多利益。

十二月己丑,寒风呼啸的盟坛上,文公与晋灵公歃血为盟。青铜爵中的牛血尚未凝结,便已在冷风中泛起冰碴。“同恤灾患,备御不虞。”盟约上的文字铿锵有力,可文公握着竹简的手却微微颤抖——他知道,这一纸盟约既是护身符,也是枷锁。归国途中,郑穆公在棐地设宴相迎,宴席上觥筹交错,两国君主谈笑风生,可暗藏的机锋却比席间的冷酒更刺骨。郑穆公试探的话语、若有若无的威胁,让文公意识到:在这弱肉强食的乱世,鲁国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话说回来,就在周顷王五年,即鲁文公十三年,中原大地的权谋暗涌与生死抉择,在这一年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历史长卷。初春的寒风仍裹挟着残雪,晋国朝堂却已如沸鼎般躁动——晋灵公一纸令下,大夫詹嘉率精锐驻守崤函古道旁的瑕地,桃林要塞的烽火台昼夜不熄。这道防线看似抵御秦国东进,实则暗藏对秦庭新贵的忌惮——士会,这位流亡秦国的晋国上卿,正以过人谋略助秦康公整军经武。

入夏,绛都的蝉鸣渐起,六卿齐聚诸浮高台。赵宣子抚着腰间佩剑,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众人:“士会助秦练兵,贾季与狄人结盟,此二人一日不除,晋国卧榻之侧便虎狼环伺!”中行桓子轻叩案几,提议召回贾季:“贾氏先祖辅佐献公拓土千里,他周旋列国如鱼得水,若能归国,必可化解边患。”话音未落,郤成子猛地起身,袍袖扫落案上竹简:“贾季弑君乱政之罪罄竹难书!反观士会,当年辅佐文公称霸,流亡时仍守臣节。此人能屈能伸,且智谋超群,唯有他可破秦之困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场惊心动魄的离间计就此展开。魏寿馀跪在晋宫阶前,脖颈间铁链哗啦作响,演足了被逼谋反的戏码。当夜,他的妻儿在重兵“押送”下“越狱”,消息如野火般传遍秦境。数日后,寿馀蓬头垢面出现在雍城大殿,声泪俱下地恳请将魏地献予秦国。秦康公眯起双眼,指尖摩挲着玉珏思忖良久,终是点头应允。

朝堂之上,寿馀装作不经意地靠近士会,靴底重重碾过对方足背。这细微的暗号,让士会瞳孔骤然收缩——他凝视着秦康公身后随风摇晃的冕旒,耳畔响起故国的编钟之音。当秦康公命他同往魏地时,士会扑通跪地,额头撞得青砖作响:“晋人背信弃义如家常便饭,若将臣扣作人质,臣死不足惜,只怕连累妻儿与君王威名!”秦康公拍案而起,指天起誓:“河神在上,若不保全卿家眷属,孤愿受千刀万剐!”

渡河前夜,秦大夫绕朝将马鞭塞进士会手中,冷笑道:“先生莫以为秦国无人,只是主公不愿轻信我等谏言罢了。”马蹄踏碎河面薄冰时,士会回望对岸,只见绕朝的身影在月光下如孤松般挺立。魏地军民的欢呼声中,他摘下秦冠掷入浊流,白发在风中猎猎飞扬——此去,便是重归故土的破局之战。

与此同时,东南方的邾国都城却笼罩在氤氲的龟甲青烟里。邾文公手持灼裂的甲骨,听着太史“迁都利民损君”的卜辞,忽的仰头大笑。他蹒跚着走向宫墙,望着城外面有菜色的百姓,声音震颤如风中残烛:“孤为君,非为一己苟活!”左右近臣涕泪横流,捧着续命汤药长跪不起,却见国君将药盏狠狠摔碎:“百姓安居,便是寡人的天命!”迁都绎地的车驾启程那日,邾文公咳着血沫登上辂车,五月的榴花映红了他的袍襟——当新宫的飞檐终于刺破云层时,这位以民为本的君主,永远闭上了双眼。

黄河的涛声依旧,却已送走了两位传奇人物。士会归晋后重整三军,绕朝的马鞭成了秦庭君臣心头的刺;邾文公的谥号“文”,则化作史册上“民贵君轻”的不朽注脚。权谋与仁德的交响,在这一年的风云变幻中,奏响了春秋时代最激荡的乐章。

眼看着中原大地,在这一年春夏之交,又将爆发“动荡”,在暗中围观这一切的王嘉,在深思熟虑片刻后,不由的发出一声嗟叹,随后在朝天边望了望不久,便缓缓道出他的反思评价与思考感悟来。

“乱世之中,权谋与仁德竟如双生之莲,在血火中绽放出截然不同的光芒。”王嘉望着晋国使臣远去扬起的尘烟,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竹简,“晋人用计,以家国大义为名行离间之实,魏寿馀妻儿分离、绕朝壮志难酬,士会虽归却背负叛秦骂名——所谓霸业宏图,终究是踩着累累白骨堆砌而成。”他的目光转向东南方,那里邾国迁都的车辙还蜿蜒在黄土之上,“反观邾文公,明知大限将至,仍愿以己身换百姓安居。当权力沦为谋私的工具时,仁德便成了照亮长夜的烛火。”

暮色渐浓,王嘉望着天边被晚霞浸染的残云,忽觉千年历史在眼前流转。“士会归晋,秦晋之争恐愈演愈烈;邾君薨逝,东南局势亦将生变。”他轻叹一声,从袖中取出刻刀,在竹简上缓缓刻下:“权谋可定一时胜负,仁德方能立万世基业。然乱世之中,前者如烈酒可解燃眉之急,后者似清泉却需岁月回甘。”晚风掠过他单薄的衣襟,远处传来隐约的更鼓声,仿佛是历史对这乱世长卷的一声喟叹。

紧接着,伴随时间与空间的变换转移…

秋七月,溽热未散的风掠过曲阜城垣,裹挟着枯叶卷进鲁国公室宗庙。太庙正室的栋梁在惊雷中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百年柏木的梁架轰然断裂,黛色陶瓦如雨点般坠落,在丹墀上碎成齑粉。守庙的老卒望着坍塌的屋顶瘫坐在地,手中的铜铃叮当落地——那曾庇护鲁国列祖列宗牌位的巍峨穹顶,此刻竟如朽木般轰然倾颓。

太史官执简的手微微颤抖,在新制的竹简上刻下“秋七月,太庙灾”五字。墨迹未干,朝堂已炸开锅。大夫们交头接耳,望着殿外阴沉的天色窃窃私语:“昔年周公制礼作乐,太庙乃国本所在,如今宗庙崩坏,莫不是上天示警?”更有人直指鲁文公疏于祭祀,以致先祖震怒。唯有老臣捋须长叹:“自文公即位,周旋于晋楚之间,忙于外事而轻宗庙,此祸非一日之寒也。”

寒风初起时,鲁文公的车队已碾过结冰的官道,朝着晋国绛都逶迤而行。青铜车铃在暮色中叮咚作响,却掩不住车舆内的凝重。此次朝见,名为“重温旧盟”,实则是鲁国在秦晋交恶的夹缝中求存。文公摩挲着腰间玉佩,想起太庙的残垣,心中五味杂陈——先祖英灵未安,而他却不得不为邦交之事奔走四方。

卫成公早率亲随在沓地等候,霜雪覆满他的狐裘。这位在狄人侵扰与晋国强压下艰难求生的君主,见到鲁文公时眼眶泛红:“卫国屡遭狄患,今晋侯疑我贰心,还望贵君为卫说项!”他身后的随从捧着装满白璧的漆盒,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鲁文公颔首应允,深知卫晋之和关乎鲁国北疆安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返程途中,郑穆公已在棐地设下盛宴。雕花漆案上,鼎中烹煮的牛羹腾起袅袅白雾,却化不开席间暗藏的机锋。酒过三巡,郑国大夫子家突然离席,执圭而立,朗朗诵起《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诗中流民哀苦之音,暗喻郑国在晋楚争霸间的艰难处境。

鲁国季文子闻言起身,抚剑长叹:“寡君亦如鸿雁,漂泊于乱世,不得安宁。”说罢吟诵《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将鲁国宗庙崩坏之痛,化作对时局的喟叹。子家神色凝重,再赋《载驰》:“控于大邦,谁因谁极?”直言郑国求援之意。

最终,文子以《采薇》作答:“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既表明鲁国愿为调解奔走,亦暗含对霸业难成的无奈。郑穆公离席下拜,衣袂扫过满地酒浆,文公慌忙回拜,两人的身影在烛火中交叠摇晃。棐地的夜风中,回荡着未竟的盟约与未解的忧患,恰似那太庙断裂的梁木,在春秋的史册上,留下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

眼看此情此景,只见在暗中默默围观这一切的王嘉,在这一刻,竟不禁再度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之声,同时内心也是五味杂陈。待他缓缓平复完心情过后,他便再度缓缓道出他的评价,反思思考与感悟来。

“宗庙倾颓,竟成乱世的谶语。”王嘉立在棐地驿馆的阴影里,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竹简,目光穿过摇曳的烛火,落在郑穆公躬身时微颤的脊背,“周公制礼作乐的根基,在诸侯争霸的铁骑下摇摇欲坠。太庙的瓦砾堆里,埋着的何止是梁柱?分明是‘敬天法祖’的王道,是礼崩乐坏的哀鸣。”他望着鲁文公强撑笑颜的模样,想起春秋初年仅存的百余诸侯国,如今已在兼并战火中十不存一。

“卫郑求援,鲁国斡旋,看似结盟修好,实则各怀冰霜。”王嘉望着漆案上凝结的羹汤,忽然想起史书里轻飘飘的“调解成功”四字,此刻却化作沉甸甸的血与泪,“诗礼传情又如何?不过是乱世求生者的遮羞布。子家吟诵《鸿雁》,哀民生多艰,可诸侯们侧耳倾听的,从来不是流民的哭声,而是晋楚战车碾过国界的轰鸣。”

寒风卷着雪粒扑进窗棂,烛火明灭间,他看见季文子抚剑时手背上暴起的青筋。“鲁国以礼自诩,却困于强邻;邾君仁德而亡,晋人诡谲得势。”王嘉握紧双拳,骨节发出轻响,“这世道,究竟是仁德无用,还是人心已病入膏肓?当太庙的残垣与诸侯的盟誓一同被风雪掩埋,所谓‘尊王攘夷’,终究成了弱肉强食的遮羞布。”

他仰头望向夜空,北斗七星在云层后若隐若现,恍惚间竟与现代博物馆里的星图重叠。“千年前的叹息,与今日的感慨,原来都在诉说同一个困局。”王嘉从袖中取出刻刀,在竹简上刻下最后一笔,“历史从不重复细节,却总在重演规律——当秩序崩塌,唯有躬身入局者,方能在废墟上重建新的火光。”

在这之后不久,思虑良久过后,只见王嘉的脑海里,对于这一系列事情,此时此刻顿时便浮现出这一时期乃至后续时代诸子百家与名人大师的着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紧接着便轻声吟诵并细细感悟起这一切来。

“‘春秋无义战。’”王嘉望着宴席上诸侯虚与委蛇的笑靥,忽然念出孟子这句判语,声音轻得如同飘进窗棂的雪粒。烛火摇曳间,他仿佛看见百年后孟子周游列国时的慷慨陈词,“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控诉,竟与眼前鲁文公强颜欢笑、卫郑二君卑微求援的场景严丝合缝。太庙崩塌的残垣,恰似周礼倾圮的缩影,印证着“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礼崩乐坏。

他踱步至窗前,望着驿馆外积雪压弯的枯枝,忽又低诵起《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邾文公以仁德殉国,却换不来邻国半分怜悯;晋国以权谋夺士会,反成就霸业根基。老子笔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的论断,在此刻的乱世得到血淋淋的印证。权谋与仁德的博弈,不正是“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的真实写照?

寒风掀起他的衣摆,王嘉却浑然不觉,目光灼灼如炬:“荀子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可这乱世之中,天道究竟何在?”他想起邾文公临终前“利民即利君”的箴言,又忆起晋人以诈术夺士会的算计,忽然明白了为何墨子要高呼“兼爱”“非攻”——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下,唯有以无差别的大爱、以止戈的勇气,方能打破这循环往复的悲剧。

当更鼓声穿透夜幕,王嘉的吟诵声渐渐低沉,化作一声悠长的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千年后的浩叹,又何尝不是此刻的心声?”他握紧手中刻满批注的竹简,在烛火下郑重写下:“观春秋之乱,方知诸子之思非空言;察权谋与仁德之争,乃悟文明之火不灭的真意。”窗外的雪愈下愈大,却无法掩盖他眼中重新燃起的灼灼光芒——这乱世的重重迷雾,终将在思想的碰撞中,照进破晓的曙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在这之后不久,转眼间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推开竹门时,檐角铜铃轻晃,惊起廊下栖息的灰雀。左丘明倚着漆案,白发在烛火中泛着银光,手中竹简已批注过半。见王嘉抱卷而入,他搁下刻刀,指着案前蒲团:“可是为太庙崩塌与诸侯盟誓之事而来?”

王嘉双膝跪地,将记录满批注的竹简展开:“弟子始终不解,鲁国以周公后裔自居,为何礼崩乐坏至此?邾文公仁德而亡,晋人诡谲却强,莫非仁义之道终究敌不过权谋之术?”话音未落,案上烛芯突然爆开,飞溅的火星在青砖上烫出焦痕。

左丘明抚须长叹:“你看这《春秋》所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岂止鲁国?”他颤巍巍起身,从木架取下一卷泛黄的简牍,“当年平王东迁,王室衰微,诸侯便如脱缰之马。礼者,序也,序乱则天下争。然你只见邾君身死,未见其仁政留芳;只闻晋人得势,却不知士会归晋后制‘范武子之法’,何尝不是另一种仁德?”

“可诗礼传情,终究沦为虚文!”王嘉急道,“郑卫求援时赋诗言志,不过是借风雅之名行利益之实。”左丘明闻言却笑,苍老的指节叩击案几:“非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家诵《鸿雁》,季文子答《采薇》,看似机锋暗藏,实则以诗明志。礼崩乐坏之际,这残存的诗礼,恰是文明未绝的星火。”

夜色渐深,更鼓遥遥传来。左丘明取过王嘉的竹简,用朱砂在“尊王攘夷”四字旁重重圈画:“世人皆道此为霸业幌子,却忘了齐桓公九合诸侯,终究存邢救卫;晋文公践土会盟,到底维系了王室尊严。天下大乱之时,哪怕是披着权谋外衣的仁义,亦胜过纯粹的暴虐。”

王嘉豁然起身,眼中闪过光亮:“弟子懂了!太庙之塌,塌的是旧秩序;诗礼之存,存的是新希望。邾文公以命殉道,晋士会以智图存,皆是乱世中不同的担当!”左丘明欣慰颔首,将案头一卷新简推至他面前,其上墨迹未干——“乱世如长夜,有人燃灯,有人掌剑,皆为破晓。”

紧接着,在这之后不久,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文公执政鲁国第十四个年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