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夜与刃

砯崖2 元迪 2099 字 1个月前

在这里摆摊的,一半是市场铁棚里有固定摊位的本地人,白天守着铁皮棚子,卖些衣帽鞋袜,晚上拖块木板出来,摆上短裤内衣,赚多少算多少;另一半是湖南来的异乡人,扛着长凳架上木板,摆弄针织小物件——围巾的毛线缠着线头,手套的针脚歪歪扭扭,却比店里便宜一半。只有闫头是个例外,黑龙江来的,带着老伴和女儿在临桂落脚。他总拖着辆掉漆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车后座捆着个木箱子,在市场里慢悠悠转着,嘴里喊着“老鼠夹、老鼠药,专治乱窜的活物”;老伴拎着小马扎,在早市角落或广场边坐一整天,面前摆着针头线脑,顶针在灯光下闪着点银光,有人问价才抬眼,声音轻得像蚊子哼;十五岁的女儿守在粮库门口的大地摊,喇叭里循环着那句带着东北碴子味的吆喝:“五毛五毛,样样五毛!”喊得久了,嗓子有点哑,像被砂纸磨过。

灯越亮,夜越稠。城管的脚步声远了,摊主们松了劲,又开始互相递烟说笑。湖南人商人递过来的白沙烟卷着边,本地人回赠的甲天下烟盒皱巴巴的,烟雾在灯光里绕成圈,把彼此的脸照得忽明忽暗。

月亮像枚被顽童啃过的银币,斜斜卡在老槐树的枝桠间,边缘缺了个小口。树影在青石板路上抖着碎银似的光斑,与棚顶悬着的灯泡撞出昏黄的涟漪——那些飞虫就在这光晕里跳着疯魔的圆舞曲,蛾子、蚊子、还有不知名的小飞虫,翅膀扇动的声音像细沙在纸上蹭,翅尖扫过灯芯时,连影子都带着股躁动不安的劲儿,在地上扭来扭去。

金山市场的夜市也在这时显露出它的真面目。先前震得人耳膜发颤的迪斯科骤然掐断,卖碟子的摊子上只剩下电扇嗡嗡的余响,扇叶上沾着的灰在风里晃。穿碎花裙的女摊主刚把音量旋钮拧到底,就被十来个身影围了个严实。都是些中年男人,有的挺着发福的肚腩,衬衫扣子崩开一颗,露出里头松垮的肉;有的鬓角爬着白霜,却故意把头发梳得锃亮,发油味混着汗味飘过来。此刻他们却都像被磁石吸住的铁屑,伸长脖子往摊面上瞅,眼睛在昏暗中亮得有点吓人。

“要那个,上周说的。”有人用下巴点了点摊位最里头的暗处,左手食指在右手掌心里飞快划了两下,像在写什么见不得人的数。女摊主乌溜溜的眼珠在人群里打了个转,睫毛上还沾着白天没散尽的灰尘,倒让那双眼睛更像浸在水里的黑琉璃,亮得能照见人影。她没说话,只伸出涂着剥落红指甲的手——指甲缝里嵌着点黑泥,接过卷成筒状的钞票时指尖微顿,指腹捻了捻纸的厚度,随即弯腰从摊子底下拖出个褪色纸箱,纸箱边角磨得发毛,上面印着的“洗衣粉”三个字褪得只剩个“粉”字。她窸窸窣窣翻出两叠用《人民日报》包着的光碟,报纸边缘都磨得起了毛,印着的黑体标题被折得只剩“民”字的一捺,像根没力气的骨头。

多数男人接过光碟就揣进怀里,手在衣襟上蹭了蹭,脚步匆匆地融进夜市深处,背影很快被烤红薯的焦香与廉价香水的雾气吞没。偏有个留着八字胡的男人不肯走,把光碟往摊上一拍,塑料壳撞出脆响,涎着脸往女摊主身边凑:“妹子,放段看看呗?就一段,解解馋。”

女摊主眼皮都没抬,啐了口带着瓜子壳的唾沫,正落在男人锃亮的皮鞋尖上,晕开一小片湿痕。“看你妈个鬼!要就要,不要滚!”她的声音有点哑,像含着沙。八字胡男人反倒笑了,露出两排黄牙,挠挠头捡起光碟,嘴里嘟囔着“脾气真臭,跟发霉的橘子似的”,摇摇晃晃地钻进了对面卖炒粉的油烟里,身影被呛人的蒜香裹住,渐渐看不清了。

湖南商人的摊位像口藏着锋芒的匣子,各式刀具在暮色里泛着冷意:五寸水果刀的尖刃能映出人影,连眉毛梢的痣都看得清;两寸折叠刀收着半寸寒光,刃口像冻住的冰碴;一尺西瓜刀的刃口泛着霜白,沾着点没擦净的水渍,在灯光下闪;带锯齿的猎刀更是像刚舔过血,齿缝里卡着点锈,看着就让人发怵。这些家伙白天都蜷在木箱里,垫着旧棉絮防磕碰,此刻却齐刷刷压在衣帽鞋袜上,灯泡的光晕打在刃面,青白冷光顺着布纹的褶皱淌下来,在地上洇出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碎玻璃。

“多少?”雄森熊虎山庄出来的汉子像座铁塔杵在摊前,肩宽背厚的身板把路灯的影子压得矮矮的,几乎贴在地上。他捏着那把宽刀转得飞旋,铁环碰撞声“叮叮当当”响,眼皮一抬,嗓门震得灯泡都晃了晃,光在刃面上跳。

“二十五。”赵志红指尖摩挲着另一把刀的纹路,那是刀柄上磨出的包浆,滑溜溜的。刀刃在他掌心投下细瘦的影子,声音慢悠悠的,像在掂量刀刃的重量,又像在数着日子。

“十五。”汉子的还价像刀劈在木头上,干脆得不带余响。转刀的手停了停,指节把刀柄捏出闷响,木头缝里的灰都震下来了。

“二十三。”赵志红喉结动了动,这价码刚够把进货时的路费刨出来,多一分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