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和李应、扈成则更关注实际利益。曹正道:“如今我梁山工坊初具规模,商贸网络刚刚铺开,急需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若能与朝廷达成某种默契,哪怕只是暂时的和平,对我等积累钱粮、发展生产大为有利。”
李应和扈成也点头附和,他们经营庄园,深知稳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王伦静静地听着众人的发言,心中条理渐渐清晰。待众人声音稍歇,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简陋地图前,手指划过梁山及周边区域。
“诸位兄弟所言,皆有道理。”王伦总结道,“拒绝招安,快意恩仇,固然痛快,但必将面临朝廷持续的军事压力,于我梁山眼下埋头发展不利。接受招安,则前途未卜,恐入牢笼。”
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然,无论招安与否,我梁山自身必须明确方向,积蓄实力!我以为,当前阶段,我梁山核心要务有三!”
他伸出第一根手指:“第一,争取稳定的外部环境,谋求时间,快速发展壮大!无论朝廷是真心还是假意,我们可借此机会,与其周旋。即便虚与委蛇,也要为梁山换来宝贵的喘息与发展之机!此乃‘缓兵之计’!”
接着,他伸出第二根手指,语气加重:“第二,军备,是稳定的基石,更是未来发展的根本保障!绝不能因可能到来的和平假象而松懈!各营操练必须加强,工坊军工生产必须扩大,新式火器、战船研发必须加速!唯有手握强兵,方能进退自如,无惧任何威胁!此乃‘自强之道’!”
最后,他伸出第三根手指,斩钉截铁:“第三,经济,是军备壮大的前提条件,更是梁山长治久安的根基!要继续扩大工坊,拓展商路,积累财富。有了钱粮,才能养兵、造械、吸纳流民、改善民生!此乃‘固本之策’!”
王伦环视众人,声音沉雄:“故而,对待招安,我意:不主动拒绝,亦不轻易应承。虚与周旋,拖延时间,借此良机,加速我军备,厚植我根基!待我兵精粮足,羽翼丰满之日,无论朝廷是何态度,天下是何局面,我梁山皆可从容应对!”
这一番高屋建瓴的分析,将招安之事置于梁山整体发展战略之下,顿时让众头领豁然开朗。即便是最初强烈反对的鲁智深、武松,也意识到暂时稳住朝廷,对梁山积蓄力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