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八点半,鼎辉集团总部顶层的模拟会议室里,空气里弥漫着紧绷的气息。长条会议桌两侧,吴佳怡、曹天明与夏氏团队分坐三方,前方的投影屏已调试至最佳亮度,地面铺着与市级评审会同款的深灰色地毯,连墙角的绿植摆放位置都严格复刻正式会场 —— 这是曹天明特意托关系借来的场地,为的就是让联合演练尽可能贴近实战。
三天前 “临阵换将” 的风波虽已平息(曹天明临时调整夏氏负责的施工汇报模块,让更懂技术的夏博文而非原定的行政副总主导),但团队间的微妙疏离仍未完全消散。夏氏的几位工程师时不时低头交流,眼神里带着对 “外行人指挥内行人” 的隐忧;吴佳怡的技术团队则专注检查设备,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仿佛想用忙碌隔绝外界的审视;曹天明坐在主位,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目光扫过全场时,能清晰感受到那些藏在平静表面下的紧张。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开始吧。” 曹天明打破沉默,声音沉稳,“今天的演练分三个环节:吴总负责核心技术讲解,夏总补充施工保障方案,最后由我做整体陈述与总结。每个人都要把这次演练当成正式评审会,有问题随时提出,不要留到明天。”
吴佳怡点点头,起身走到投影台前。她身着白色衬衫,袖口挽至小臂,露出线条利落的手腕,手里握着激光笔,眼神里满是专业的锐利:“各位,接下来我将演示‘锦绣西湖’生态修复系统的动态推演模型,这个模型整合了水质监测、植物生长周期、污染物降解速率等 128 个核心参数,能实时模拟项目建成后五年内的生态变化趋势。”
她按下回车键,屏幕上立刻跳出三维动态模型 —— 清澈的虚拟湖水中,苦草与狐尾藻随水流轻轻摆动,数据面板上的 COD 值、氨氮含量等指标以绿色曲线缓慢下降,整个画面生动而直观。夏氏团队的工程师们忍不住点头,眼中的疑虑渐渐消散。
然而,就在模型推演到第三分钟时,屏幕突然卡顿,画面定格在 “湿地净化模块”,数据面板上的数值开始乱跳。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夏氏的项目经理老周(曾是曹天明父亲的旧部)眉头立刻皱起,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笔;吴佳怡的技术助理小张脸色发白,紧张地看向她。
吴佳怡的心也猛地一沉,但多年的技术攻坚经验让她瞬间冷静下来。她没有慌乱地重启系统,反而笑着看向众人:“看来我们的模型也在模拟现实工程中的‘应力缓冲’—— 就像沉管隧道遇到地质断层会自动调整受力一样,系统在处理复杂参数时也需要短暂适应。不过大家放心,我们早有预案。”
话音未落,她已快速切换到备用服务器,手动导入简化版推演数据,同时解释道:“备用方案保留了核心参数,虽缺少部分动态效果,但关键数据完全一致。刚才的卡顿,初步判断是夏氏提供的施工设备接口驱动与我们的系统底层代码存在兼容性冲突,会后我们会立刻优化,确保明天不会出现类似问题。”
短短两分钟,危机被轻松化解。曹天明暗自松了口气,看向吴佳怡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欣赏 —— 这个看似柔弱的技术专家,不仅专业过硬,还拥有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夏博文也忍不住称赞:“吴总果然厉害,这种突发情况都能应对得这么从容。”
演练继续推进,夏博文详细讲解了施工保障方案,从沉管预制的质量管控到现场扬尘的实时监测,每一个环节都配有具体数据和案例,彻底打消了众人对工程落地性的疑虑。
最后轮到曹天明做整体陈述。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项目背景娓娓道来,将吴佳怡的技术方案与夏博文的施工保障无缝串联,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当讲到生态理念时,他突然话锋一转:“各位,‘锦绣西湖’项目的生态修复思路,其实源自吴佳怡父亲吴老教授的一篇旧论文 ——《城市湖泊的自我修复机制》。吴老在二十年前就提出,‘湖泊不是静止的水体,而是有生命的生态系统’,我们今天做的,就是将这个理念从纸面上落到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