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星尘启航时

密统帝国 陛尊居士 6261 字 20天前

第三十章:星尘启航时

一、晨雾中的后勤舱

2238年 12月 31日清晨五点,奈良山下的魔鬼森林还浸在靛蓝色的雾霭里,米王 1号航空母船的后勤舱已经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炊事班长老周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捏起一粒荞麦,借着操作台上方的 HR-9型光谱分析仪仔细观察——这是今天特研科员早餐杂粮粥的主料,必须确保每粒谷物的水分含量精确控制在 13.7%。这个数值经过七次太空饮食模拟实验验证:低于 13%会导致零重力下谷物颗粒悬浮时产生静电吸附,形成危险的粉尘云;高于 14%则会在加热时释放过量水汽,干扰舱内气压平衡。而 13.7%,恰好既符合《黄帝内经》“春宜稀、冬宜稠“的养生古训,又暗合米凡计算的“太空饮食能量转化率最优曲线“,能让研究员们在连续工作八小时后仍保持 85%以上的专注力。

“周师傅,第七舱的高纤维餐准备好了吗?“后勤兵小陈推着餐车滑进门,气压阀发出轻微的嘶响。餐车的恒温层里,三十份分装在钛合金餐盒里的早餐正泛着热气,每份餐盒的侧面都刻着特研员的编号,其中编号 723的餐盒边缘有个细微的凹痕——那是米凡上次执行任务时不小心磕到的。当时他正用餐盒垫着写公式,笔尖的压力在金属上留下的痕迹,与他后来推导的“时空曲率模型“竟有着微妙的几何相似,其分形维度均为 1.618,正是黄金分割比例。

老周直起身,围裙上还沾着青稞粉的白色痕迹。他掀开蒸汽缭绕的粥桶,木勺搅动时泛起的涟漪里,小米、燕麦、藜麦按 3:2:1的比例分层悬浮。“这配比是米博士给的方子,“老周用勺柄敲了敲桶沿,“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的黄金三角,保证你们在跃迁时脑子转得比引擎还快。“他舀粥的动作精准如仪器,每个餐盒的分量误差不超过 2克,这是三十年来给科学院大佬们备餐练出的本事——当年王平米总说:“老周的勺子比天平还准,搞科研的人吃不准分量,思路都会飘。“操作台下方的智能秤突然发出“嘀“的轻响,显示当前舀取的第 27份粥恰好达到标准值,老周得意地拍了拍秤面:“瞧见没,这老家伙比你们年轻人的女朋友还懂我。“

操作台的另一侧,营养师小林正用针管往餐盒里注射微量营养素。她的动作精准得像在做外科手术,针管刺入的角度永远是 37度——这个角度能让营养素均匀渗入粥体而不破坏分子结构,还是米凡通过流体力学模拟算出的最优值。“周师傅,王米平先生的餐食得单独准备。“她举着检测报告转身,镜片后的眼睛透着严谨,“他的基因序列显示对乳糖不耐受,但复活体的代谢速率比本源体快 17%,所以我在豆浆里加了 0.3克低聚果糖,既不引发过敏,又能维持神经突触的活跃度。“她边说边调出全息屏上的代谢曲线图,两条红色曲线在屏幕上平行延伸,“你看,这是本源体和复活体的代谢对比,只差了 0.3个标准差,几乎就是同一个人。“

老周接过特制餐盒时,手指在“王米平“三个字上停顿了片刻。这个名字的刻痕比其他人深两毫米,是昨天王米平亲自来厨房盯着刻的。当时这个复活体就站在现在小林的位置,盯着青稞粉袋上的生产日期,突然伸手抓住老周的手腕,指腹的力度让老周至今觉得骨头发麻:“必须是今年的新粮,陈粮的自由基会影响决策时的神经反应速度。“他说这话时,瞳孔收缩的频率与操作台的光谱分析仪波动完全同步,像台精准运行的生物机器。老周后来才知道,复活体的视觉系统能直接解析谷物的分子结构,那些肉眼看不见的损伤,在他眼里就像发光的裂纹。

六点整,第一辆餐车滑入特研科宿舍区。走廊两侧的休眠舱泛着淡蓝色的光,编号 047的舱门突然滑开,王侃侃顶着乱糟糟的头发冲出来,睡衣上还沾着演算公式的荧光笔迹。“周师傅!我的超浓缩能量棒呢?“他抓住餐车栏杆的动作太急,金属摩擦声惊醒了隔壁舱的研究员,“昨晚推演曲率引擎参数到三点,现在急需碳水炸弹!“他的黑眼圈重得像涂了墨,手指在能量棒包装上无意识地敲出摩斯密码,翻译过来竟是“求救“的意思。

老周从餐车底层抽出一个银灰色包装的能量棒,包装上印着复杂的分子结构图——那是米凡设计的缓释碳水配方,能让能量在四小时内匀速释放,避免血糖波动影响计算精度。“慢着,“他按住王侃侃要撕开包装的手,“先喝口温茶。“青瓷茶杯里的云雾茶正冒着恰到好处的热气,水温精确控制在 58摄氏度——这是《黄帝内经》里辰时饮茶的最佳温度,也是老周用十年时间摸索出的“唤醒温度“,能让熬夜后的大脑皮层活跃度提升 23%。茶水中悬浮的纳米机器人正以每秒 300次的频率震动,将茶多酚分解成更易吸收的小分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侃侃的手指触到杯壁时突然愣住,这个温度让他想起十年前在科学院当实习生时,老周也是这样递给他一杯温茶,当时他正因为公式推导错误被王平米训斥。茶水入口的瞬间,他后颈的神经监测贴突然亮了一下——那是米凡团队研发的“情绪稳定贴“,此刻正显示他的焦虑指数下降了 17个百分点。“周师傅,这茶...“他咂咂嘴,“和当年味道一模一样。“

老周笑了,眼角的皱纹里藏着蒸汽的水珠:“茶是新茶,但泡茶的水,是用你王院长当年送的陨石壶烧的。那壶里的矿物质,能让水记住喝它的人。“他指了指杯底沉着的银杏叶茶漏,叶脉的纹路与王侃侃昨夜推导的曲率参数图惊人地相似,“米博士说,宇宙的答案藏在所有相似的纹路里,就看你能不能喝出茶里的公式。“王侃侃低头看去,茶水表面的张力形成的弯月面,恰好与他计算的虫洞入口曲率吻合,不禁打了个寒颤。

二、星图残片与思想动员会

上午九点,思想动员会在主舱大厅举行。三百把悬浮座椅按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每个座位的扶手上都嵌着一块迷你星图屏,屏幕边缘的荧光纹路会随着人体生物电的变化调整亮度——这是舒美丽团队的杰作,能实时监测听众的专注度,当注意力分散时,屏幕会自动释放α波诱导专注。王平米走上讲台时,鞋底的传感器自动激活了地面的全息投影,整个大厅瞬间被猎户座星云的影像笼罩,淡紫色的星云气团在人们头顶缓缓流动,其旋转角速度严格遵循“开普勒第三定律“,连星云的密度分布都与米凡计算的“多重宇宙物质迁移模型“完全吻合,误差不超过 0.001个天文单位。

“我们还有十二小时启航。“他的声音通过遍布大厅的纳米扬声器扩散,每个字都带着星云般的厚重质感,“但我今天不讲引擎参数,只讲三个故事。“他抬手在空中划出三道光痕,星图屏上同步亮起三个红点,“第一个故事关于 2017年的'旅行者号'——它携带的金唱片里,没有武器图纸,只有地球的海浪声。当时 NASA的科学家说,要让宇宙知道,人类首先是会唱歌的生物,不是会开枪的生物。“全息投影突然切换,金唱片的纹路在众人眼前展开,那些螺旋状的凹槽里竟浮现出地球的海岸线,像枚刻在星空中的指纹。

米凡坐在第三排靠窗的位置,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上的星图——这个动作的频率是每秒 3.14次,恰好是圆周率的前三位,也是他思考时的“思维频率“。邻座的舒美丽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她的指甲在他手背上划出一个微小的“Ω“符号——那是他们私下约定的“冷静代码“,源自米凡提出的“宇宙边界函数“,意为“所有变量终将回归平衡“。米凡转头时,看见女孩耳后的温度传感器正泛着淡淡的粉色,这个颜色对应的体温是 36.7摄氏度,是她心算进入最佳状态时的特征温度。她的睫毛上还沾着昨晚调试设备时的金属粉尘,在全息光线下闪着细小的光,像落了片星尘。

“第二个故事,关于达赖小姐带来的星图残片。“王平米的目光转向坐在第一排的达赖,她正用指尖摩挲着藏在袖中的残片,布料摩擦声在寂静的大厅里格外清晰。那残片是用吐蕃时期的桦树皮制成,经过碳十四检测,距今已有 1370年历史,其纤维结构在全息光线下呈现出奇特的周期性——米凡团队曾用光谱分析发现,这些纹路的间距恰好与猎户座星云的脉冲频率一致,误差仅为 0.02赫兹。“七世纪的吐蕃天文学家在这块桦树皮上刻下'七星隐则宇宙启'时,他们不知道千年后会有群人用曲率引擎验证这句话。“王平米突然提高音量,全息星云的流动速度骤然加快,“但他们懂一个道理:宇宙从不是征服的猎场,是需要敬畏的圣殿。“

这时后排突然传来椅子滑动的声响。王米平猛地转身,战术靴跟在金属地面上磕出尖锐的回响——这个动作让米凡的脊背瞬间绷紧,他太熟悉父亲这个姿态了,每次在实验室发现数据异常时,父亲都会这样骤然转身,其转身角度精确到 73度,仿佛经过千百次校准。“王侃侃,“复活体的声音带着金属摩擦般的冷硬,“你刚才在星图屏上标注的是什么?“他的瞳孔在全息光线下收缩成针尖状,这是复活体特有的“数据聚焦“模式,能捕捉到 0.1毫米的屏幕变化。

王侃侃的脸瞬间涨红,手指慌乱地遮住屏幕上的红色标记。但已经太迟了,全息投影自动同步了他的标注——那是用红色激光画出的武器射程范围,覆盖了三个镜像宇宙的坐标,其边界线恰好与“宇宙弦理论“中的禁忌区域重合。“我...我只是想做好防御准备。“他的声音发颤,战术手套的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腕部的压力传感器显示他的心率已经达到 147次/分钟,远超平静状态的 85次。他昨晚梦见右宇宙的外星人长着獠牙,那些红色标记其实是他噩梦中的恐惧边界。

小主,

王米平突然大步穿过座椅间的通道,停在王侃侃面前时,两人的鼻尖相距只有七厘米。这个充满压迫感的距离让周围的研究员纷纷屏住呼吸,米凡注意到复活体的左手正按在腰间的战术扣上——那里别着一把能量匕首,刀身的能量波动频率与他的脑电波完全同步,这是米凡专门为他设计的“情绪武器“,能反映持有者的真实意图。此刻匕首的能量读数正以每秒 3次的频率波动,像头蓄势待发的野兽。“防御?“王米平的拇指突然戳向星图屏,“你把'边界守恒定律'当什么了?“他的指甲在屏幕上划出刺耳的声响,“这不是地球的殖民战争,每个宇宙的能量场都是活的,你的武器射程标记,等于在告诉整个多重宇宙:我们是带着獠牙来的。“

达赖突然站起来,藏青色的裙摆扫过座椅扶手发出沙沙声。她走到两人中间,右手平举过头顶,掌心的星图残片在全息光线下泛着青光,残片上的“隐“字在放大后呈现出惊人的细节——米凡曾在显微镜下发现,那笔画的凹槽里竟嵌着细小的青稞粒,其排列方式与北斗七星的位置完全对应,连岁差造成的偏移都精确计算在内。“王先生,吐蕃的老人说,在星空下拔刀的人,最先被星星记住的是他的刀,不是他的心。“她的拇指在残片的“隐“字上轻轻点了三下,“这个字念'藏',藏起锋芒,才能看见宇宙的真相。“残片突然投射出一道青绿色的光束,将王米平腰间的能量匕首包裹其中,匕首的能量读数瞬间归零,像被温柔地收进了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