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暗战

密统帝国 陛尊居士 6599 字 21天前

“应急机制启动了。” 王侃侃瞬间反应过来,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冷汗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衣领上,带来一丝凉意 —— 那凉意让他更加清醒,也更加恐慌。他曾在蓝顿星的 “生命科学数据库” 里见过相关记载:蓝顿人腹部储存着 “能量晶体”(呈六边形的蓝色晶体,镶嵌在肝脏外侧,每个成年蓝顿人有 12-15 颗,每颗直径约 1 厘米,类似人类脂肪却能快速分解为生命粒子,晶体的数量与纯度直接决定蓝顿人的寿命与战斗力),当生命能量濒临耗尽时,大脑会向肝脏发送 “紧急指令”,肝脏会启动 “超速分解模式”,将能量晶体以正常速度 10 倍的效率分解,转化为生命粒子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快速恢复体力。

但这种机制的代价极大:肝细胞会因超速工作受损,需 6 周才能修复,且每次启动都会缩短 5.2 个标准年的寿命 —— 去年蓝顿卫队的队长洛卡,曾为保护突安免受 “星际海盗” 的袭击启动过一次,事后修养了 2 个月才恢复,原本乌黑的头发都白了几根,整个人看起来苍老了不少。突安显然是故意示弱,用自己的生命能量做诱饵,试探他的野心。而自己刚才的犹豫与盘算,恐怕早已被看穿 —— 王侃侃的目光下意识扫过躺椅扶手下方,果然看到一个极其微小的黑色圆点,那是 “微型针孔摄像头”,直径仅 0.5 毫米,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显然突安一直在监控着他的一举一动,不然怎么会刚好在他要按下通讯键时醒来?

王侃侃立刻收起杂念,脸上堆起谄媚的笑容,嘴角上扬的弧度精确到 30 度 —— 这是他在 “蓝顿礼仪手册” 里特意学习的,手册上还标注着 “表达崇拜时,嘴角弧度需控制在 25%-35%,瞳孔收缩幅度需控制在 20%-30%,过大显得虚伪,过小显得敷衍”。他的瞳孔微微收缩,眼神里刻意营造出狂热的崇拜,声音也刻意提高,确保每个字都清晰传入突安耳中,甚至还带着一丝刻意的颤抖,假装自己被突安的恢复震撼到:“陛下的智慧无人能及!这双核裂变电池是跨时代的杰作,连宇宙的法则都要为它让步!刚才我还在想,要是米凡看到这技术,恐怕要羞愧得说不出话来,甚至会怀疑自己这么多年的研究都是白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指着核电池,手因紧张与兴奋微微颤抖 —— 指尖的 “神经传感器” 甚至检测到他的心率已升至 120 次 / 分钟,传感器还弹出 “情绪波动:紧张 70%,兴奋 30%,恐惧 5%” 的分析报告,那 5% 的恐惧,是他对突安刚才那道目光的本能反应。“您看这体积,仅为米凡核电池的 1/50,却能容纳相当于 3 颗小型恒星的能量!能量密度更是高了 1002 倍!” 王侃侃弯腰,调出控制台的 “星际航行模拟系统”,手指在触控屏上快速滑动,动作刻意显得慌乱,像是迫不及待要展示核电池的优势。全息投影上立刻显示出蓝顿航空母船与米王 1 号的对比图,图旁还标注着详细数据:“蓝顿航空母船(搭载双核裂变电池):最高速度 10 倍光速,续航时间 1000 标准日;米王 1 号:最高速度 0.1 倍光速,续航时间 300 标准日”。

“若安装在蓝顿航空母船上,从蓝顿星到伽马空间站的航程,米王 1 号需 72 小时,我们只需 41 分钟!” 王侃侃的声音里充满了夸张的兴奋,“米凡要是见到它,定会羞愧得砸碎自己的实验室,主动带着所有研究成果来向您臣服,祈求成为您的科研下属,哪怕只是给您递工具、整理数据都愿意!到时候,整个宇宙都会知道您的伟大,您的名字会被刻在每一颗星球的纪念碑上,永远流传!” 他刻意避开刚才的异常,连眼角都不敢看向躺椅旁的紧急医疗按钮,只盼着这通夸张的奉承能蒙混过关,让突安忽略他刚才的野心,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3. 冷静与预判:对手的威胁与技术的博弈

突安没有理会王侃侃的奉承,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仿佛刚才听到的只是无关紧要的噪音。他径直走向核电池,脚步平稳,每一步都踩在星轨投影的 “虚拟行星” 上,像是在丈量宇宙的尺度。他伸出手指,指尖的 “能量感应膜” 轻轻触碰到黑色的外壳 —— 这层感应膜是蓝顿星特有的 “光感生物膜”,厚度仅 0.1 毫米,能检测能量波动,误差不超过 0.001 单位,甚至能分辨出能量流动的方向。

星陨合金材质瞬间亮起一道蓝光,沿着螺旋纹路流转,像一条灵动的蓝色小蛇,在黑色的外壳上蜿蜒爬行(这是 “能量导流槽” 的可视化效果,纹路间距精确到 0.01 毫米,采用 “分子雕刻技术” 打造,雕刻时需用 “量子雕刻刀” 在 1000 倍显微镜下操作,每一刀的深度误差不能超过 0.0001 毫米,否则会影响能量导流效率)。这道蓝光不仅是装饰,更是能量流动的 “指示灯”,能实时反映电池内部的能量状态,只要有一丝异常,蓝光就会变成红色并闪烁报警。

蓝光闪烁了三下,每一次闪烁都对应一次 “能量自检”:第一次闪烁,检测外壳完整性,确保没有裂痕或磨损;第二次闪烁,检测内部裂变状态,确认双核裂变的频率稳定在 0.0034Hz;第三次闪烁,检测能量输出稳定性,保证能量输出曲线平滑无波动。最后,蓝光稳定地亮着,像一条安静的蓝色丝带缠绕在电池上,证明电池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突安的指尖在纹路处停顿片刻,似乎在感受能量流动的节奏,他的嘴角微微勾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 —— 这电池是他耗时 3 年研制的,从最初的理论推导到最终的实物成型,经历了 127 次失败,每一道纹路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此刻能感受到能量的平稳流动,让他略感欣慰,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保护这项技术的决心。

突安的眼神依旧平静,仿佛手中的不是能改变宇宙格局的技术,只是普通的工具 —— 就像蓝顿星工匠手中的 “矿石切割机”,虽实用却无足轻重。他轻轻转动核电池,电池表面的蓝光随着转动在掌心跳跃,像夜空中的星点,映照在他深邃的眼眸里,眼眸中还能看到蓝光反射出的细小纹路,连纹路里的微小瑕疵都清晰可见。“博士,你太心急了。” 他的声音像蓝顿星的海洋(因双日引力稳定,海面常年无波,连涟漪都极少,蓝顿人常说 “海洋的平静里藏着最强大的力量”,他们还会在海洋边举行 “静心仪式”,通过聆听海浪声平复情绪,每次仪式长达 3 个标准时),没有丝毫起伏,听不出喜怒,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米凡的科研速度,比你想象的更快,也比你想象的更坚韧。” 他顿了顿,指尖在电池纹路处轻轻摩挲,感受着纹路的凹凸触感 —— 这些纹路不仅是装饰,更是能量导流的关键,每一道凸起都对应着一个 “能量节点”,能将能量均匀地分散到电池的各个部分,避免局部能量过载。“我看过他所有的论文,包括未公开的实验草稿 —— 那些是通过‘量子黑客技术’突破他的‘暗物质防火墙’,从私人数据库获取的。他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完全不同,我们习惯在现有理论框架内创新,沿着前人的道路前进,他却擅长打破框架,建立新的规则,走别人不敢走的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曾用‘时空折叠’技术解决星际航行难题:当时所有科学家都认为‘距离是不可逾越的障碍’,都在研究‘超光速引擎’,试图通过提升速度来缩短航程,可研究了 10 年都没有突破。米凡却提出‘折叠时空,让两点重合’的想法,当时很多人都嘲笑他异想天开,说他违背了宇宙法则,可他没有放弃,用了 6 个月就做出了原型机,在‘伽马 - 德尔塔星域’的测试中,成功将原本 10 年的航程缩短到 28 个标准日,震惊了整个星际科学界;还有‘反重力装置’,他放弃了传统的‘磁场排斥’思路,改用‘暗物质浮力’原理 —— 暗物质占宇宙总质量的 85%,却一直无法被有效利用,米凡通过‘量子纠缠’技术,让暗物质产生向上的浮力,最终让 1200 吨的‘星核探测器’像羽毛一样实现无动力悬浮 —— 那台探测器现在还在‘阿尔法星’执行任务,已经工作了 3 年,从未出现故障,传回了大量珍贵的星球内核数据。”

突安的语气里带着一丝认可,这在骄傲的蓝顿人身上极为罕见 —— 蓝顿人向来以自己的技术为荣,认为其他文明的技术都落后于自己,很少会称赞其他文明的科学家。“米凡面对瓶颈时,总能跳出常规框架,找到别人看不到的突破口。比如他研究‘暗物质捕捉’时,曾连续 72 个小时不休息,尝试了 137 种方案,第 136 种方案失败时,他的助手都劝他放弃,说‘暗物质根本无法被有效捕捉’,他却坚持尝试第 137 种,最终用‘量子纠缠网’解决了捕捉效率低的问题 —— 那种网由‘量子丝线’编织,能与暗物质产生‘共振吸引’,捕捉效率比传统设备高 500 倍,现在‘星际能源局’都在使用他的技术捕捉暗物质,每年能为星际文明节省 1000 亿标准币的能源成本。”

“只要知道我们有双核裂变技术,他定会在 3 个月内研制出反制手段 —— 比如‘能量干扰装置’,通过发射‘量子脉冲’破坏电池的裂变平衡,让能量输出变得极不稳定,甚至可能让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爆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突安将核电池放在控制台的 “能量检测平台” 上,平台立刻亮起淡绿色的光芒 —— 这是 “能量扫描光”,能穿透电池外壳,对内部结构进行全面检测,检测精度达到纳米级。全息投影也随之显示出电池的核心参数:双核裂变的临界值、能量输出曲线、抗干扰能力等数据一目了然,参数旁还标注着 “安全范围” 与 “危险阈值”,红色的危险阈值线像一道警戒线,提醒着使用者不能逾越。

“双核裂变的临界值是 0.0034,这个数值很微妙,像走在悬崖边,一旦被干扰,哪怕只是偏离 0.0001,能量输出都会骤降 90%,甚至可能触发‘安全锁死’程序 —— 这个程序是我特意设置的,一旦检测到能量异常,就会立刻锁死电池的裂变舱,让电池变成一块废铁,需要重新校准 72 小时才能恢复,期间无法使用任何功能。” 他抬头看向王侃侃,眼神里带着明显的警告,警告中还夹杂着一丝 “你该清醒点” 的意味,“我们现在的优势,只是米凡还不知道计划,他还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研究技术。谁能先把技术转化为战斗力,谁才能掌握主动权,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上风。”

突安调出 “技术转化时间表”,投影上出现一连串复杂的流程,每个流程旁都标注着负责人、预计时间与验收标准,像一张精密的网络:“比如将电池安装到歼狙机上,需要经过‘能量适配测试’(确保电池与动力系统兼容,误差不能超过 0.001%,否则会导致动力系统过载爆炸,去年就有一架歼狙机因适配误差过大,在测试时爆炸,飞行员当场牺牲,那架歼狙机的残骸现在还放在‘事故博物馆’里,作为警示)、‘虚拟战场模拟’(在 1000 种星系环境中测试战斗力,包括陨石带、辐射区、引力异常区 —— 这些都是实战中可能遇到的环境,不能有任何遗漏,每种环境都要测试 3 次以上,确保数据可靠)、‘批量生产调试’(将生产线的良品率从 68% 提升至 99%,需要优化‘分子焊接’的参数,现在的焊接温度是 1500 度,还需要再调整 5 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每次调整后都要进行 100 枚电池的抽样测试,确保良品率达标)—— 这需要 47 个标准日,而米凡,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他就像潜伏在黑暗里的猎手,一旦发现猎物的踪迹,就会立刻扑上来,不给我们任何喘息的机会,我们必须争分夺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