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凡站在驾驶舱旁,指尖轻轻触碰舷窗——这层由“超抗压石英”制成的舷窗能抵御大气层摩擦产生的高温,此刻窗外的蓝顿星球如同一颗被精心雕琢的星球模型,比地球直径多出约1200公里的球体表面,清晰地划分出三大地貌:60%的海洋呈现出从浅紫到深蓝的渐变层次,那是因海水里特有的“星藻”浓度不同所致;30%的陆地被深浅不一的绿色覆盖,大耳洲的轮廓像一只展开的翅膀,拜东地区的绿色尤为浓郁,隐约可见河流如银色丝带穿梭其间;10%的冰川集中在南极区域,在恒星光照下泛着耀眼的白光。中太洋的海面上,阳光折射出粼粼波光,甚至能看到几座漂浮的“水晶岛”(蓝顿星球特有的碳酸盐结晶岛屿),与探测资料里的三维模型完全吻合,让他不禁感叹探测团队的精准。
“开始进入大气层,大气摩擦系数0.7,预计10分钟后抵达拜东地区上空!”飞行员左手微调操控杆,右手按下“大气层进入程序”按钮,舱内响起柔和的提示音:“请注意,即将进入蓝顿星球大气层,重力调节系统启动,纳米涂层进入热防护模式。”话音刚落,“地鹰”的外壳开始泛起微弱的橙光——那是纳米涂层在吸收大气层摩擦产生的热量,内部的“温度调节芯片”迅速将舱内温度稳定在24℃。舒美丽抬眼看向指挥舱顶部的“环境监测屏”,上面显示着大气成分实时数据:“氧气23.1%,氮气74.8%,惰性气体2.1%,完全符合人类呼吸标准。”她转头看向米凡,轻轻点头示意环境安全,米凡则再次望向舷窗,拜东地区的轮廓已在下方逐渐清晰,皇宫的白色身影隐约可见。
5、地表观察:拜东地区的人文景观
随着“地鹰”逐渐降低高度,从5000米降至1000米,蓝顿星球的地表细节如被精细勾勒的画卷般徐徐展开——原本模糊的绿色色块分化出深浅不一的植被层次,淡紫色海洋与陆地的交界线浮现出细碎的白色浪花,连地面上移动的小点都能辨出是蓝顿星球的交通工具与行人。驾驶舱内的“地表放大仪”自动开启,将拜东地区的画面投射到指挥舱的全息屏上,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
拜东地区是大耳洲的核心区域,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房屋大多是圆形的,屋顶覆盖着银色的金属板,能反射阳光,街道宽敞,两旁种植着“三叶草形态”的树木,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荧光,看起来格外美丽。
远处的皇宫越来越清晰,它如同一座巨大的白色堡垒,矗立在拜东地区的中心,外墙由“水晶与金属混合材质”建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顶部有一层微弱的能量护盾,像一层透明的薄膜,保护着皇宫的安全。
6、隐形确认:未被监测的安心信号
“还有五分钟抵达皇宫上空,隐形系统一切正常,纳米涂层吸波率维持99.97%,未被蓝顿星球的监测设备发现!”驾驶员的声音再次在舱内响起,他手指仍稳稳搭在操控杆上,额角渗出的细汗被舱内微凉的气流吹干,声音里带着经过千次模拟训练的沉稳,却难掩一丝即将抵达目的地的紧绷。与此同时,都督的信息控制台前蓝光闪烁,他指尖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蓝顿星球雷达的实时波形图——绿色的扫描线规律地在屏幕上移动,所有频段的信号强度都维持在安全阈值内,代表“地鹰”的光点始终被标记为“宇宙尘埃”,没有任何代表“异常目标”的红色警示点闪烁,“报告米凡博士,蓝顿星球的量子雷达与常规雷达系统均正常运行,但未触发任何警报,我们的隐形伪装完全生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米凡轻轻点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指挥台边缘的防滑纹路,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他想起出发前在月球基地测试隐形系统时,纳米涂层曾因宇宙射线干扰出现过0.03%的吸波率波动,当时都凡团队熬夜三天才优化完抗干扰算法,此刻这微小的数字却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隐形系统是这次“无声抵达”计划的核心,若是被蓝顿星球的监测网提前锁定,即便解释清楚是友好访问,也难免让对方心生戒备,毕竟在宇宙文明的初次接触中,“不请自来”的威慑感往往比武器更易引发冲突,现在看来,所有的准备都没有白费。
他转身看向指挥舱内的成员,所有人都默契地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目光齐刷刷地汇聚过来——王平米正快速合上手中的沟通手册,指腹在“皇室礼仪”那一页反复按压,仿佛要将细节刻进脑海;舒美丽摘下挂在脖颈的地质探测仪,再次确认设备处于“静音待机”模式,避免落地时发出嗡鸣;达伦则通过微型通讯器与各小队队长进行最后一次联络,点头示意“全员就绪”;约瑟夫紧了紧领口的语言转换器,屏幕上还停留着蓝顿语的常用问候语。每个人的眼神里都交织着期待与紧张,像是即将踏上战场的战士,却又带着对文明对话的敬畏——他们都清楚,接下来的几分钟,从舱门开启到与蓝顿官员的第一句对话,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这场宇宙共同体合作的走向。
7、最终叮嘱:合作而非威慑的原则
米凡走到指挥舱的中央,脚步轻缓却沉稳,每一步都踩在舱内地板的防滑纹路中央。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掌心向下轻轻按了按,目光扫过舱内每一位核心成员后,才缓缓开口:“记住,我们是客人,是带着诚意来寻求合作的,不是来展示科技威慑力的。”
他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器传遍“地鹰”的每一个舱室,坚定中透着温和——科研舱里,正调试地质探测仪的特研科员猛地顿住指尖,探头看向头顶的通讯器;整理外星文明手册的成员快速合上本子,指尖还夹着未记完笔记的荧光笔;休息舱内,原本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的人瞬间坐直,下意识整理了一下略显褶皱的环境适应服领口,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这穿透舱壁的声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