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蓝星新生录——科技留白与文明防波堤

密统帝国 陛尊居士 8781 字 20天前

1. 蓝顿星球的新生:建国礼与科技留白

蓝顿星球的建国仪式,选在太洲拜东市的中心广场举行。广场呈正圆形,直径足有两公里,地面铺着从蓝顿星球本土开采的“星纹石”,阳光折射下能浮现出淡紫色的宇宙星云纹路,仿佛把整片星空铺在了脚下。星纹石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自动调节地表温度,即便蓝顿星球昼夜温差高达50摄氏度,踩在上面也始终保持25度的恒温,这是蓝顿星球原生矿物独有的特性。广场边缘还种植着“光叶树”,叶片在阳光下会发出柔和的蓝光,既照亮了广场的角落,又不会刺眼,是蓝顿本土最常见的绿化植物。

广场四周站满了人,有蓝顿星球原生的双体人类,也有从地球迁徙而来的科学家、工程师,还有少数像康大大这样来自其他单体人星球的使者。双体人的外形很特别,他们拥有两个对称的上半身,共用一条粗壮的下半身,每个上半身都有独立的手臂和头部,交流时两个头部会同步说话,声音略有延迟却异常和谐,比如有人提问时,他们的两个头会同时看向提问者,再一起给出回答。地球移民们大多穿着银灰色制服,袖口绣着地球的经纬线图案,脸上带着对新生活的期待,偶尔会和身边的双体人比划着交流——毕竟两种文明的语言还在磨合阶段,很多时候需要靠手势辅助。

康大大来自“单体人联盟”的维塔星球,他穿着深蓝色的长袍,腰间系着一枚刻有“维塔之眼”的徽章,这是维塔星球使者的标志。他之前和米凡在“星际文明发展峰会”上见过一面,当时米凡提出的“文明阶梯发展理论”让他印象深刻,所以这次主动申请来蓝顿参加建国仪式,想近距离观察米凡的实践。他站在人群的后排,手里拿着一个小巧的记录器,正在拍摄广场的布局和人们的互动,时不时低头在记录器上标注:“蓝顿建国仪式,融合单体与双体文明元素,无明显等级差异,值得参考。”

大家穿着统一的银灰色制服,制服领口别着“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徽章,徽章中心是旋转的双螺旋图案——象征着不同文明的交融。徽章的材质是用蓝顿的星纹石粉末和地球的钛合金混合制成,既坚固又有纪念意义,每个参加仪式的人都把徽章别在领口最显眼的位置,像是在宣告自己对共同体的认同。米凡站在广场中央的高台上,手里握着一柄由“蓝晶矿”锻造的权杖,权杖顶端镶嵌着一颗拳头大的“空间水晶”,能投射出覆盖整个广场的全息影像。他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耳边传来微风中夹杂的低语,心里却没有建国的狂喜,反而多了几分审慎。

他知道,一个文明的诞生从来不是靠仪式就能稳固的,真正的根基,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发展史,而不是靠外力强行嫁接的“空中楼阁”。这个念头刚冒出来,三年前艾买尔星球的画面就不受控制地闯进脑海:当时他作为“大宇宙共同体”的观察员,去艾买尔考察科技发展情况,刘柳——那时还是艾买尔的科技部长,兴致勃勃地展示了他们从“高阶文明交易所”买来的“暗物质引擎”。引擎启动时,整个实验室都泛着幽蓝的光,刘柳拍着引擎外壳说“有了这个,艾买尔十年内就能成为星际强国”,可没过三个月,引擎就因为没有匹配的基础技术支撑而失控,半个科技城被夷为平地。

刘柳为了掩盖错误,开始以“稳定秩序”为名收拢权力,先是解散了科技议会,又把军队控制权握在手里,最后甚至用暗物质引擎的残片制造武器,对着反对他的民众开火。米凡当时试图调解,却被刘柳扣上“干涉内政”的帽子驱逐出境,等他再得到艾买尔的消息时,那颗星球已经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乱,曾经繁华的城市变成了废墟,双螺旋徽章那样的文明交融标志,被当成“外来者的象征”砸得粉碎。想到这里,米凡握着权杖的手紧了紧,空间水晶投射的星云影像晃了一下,台下有人发出轻微的惊呼,他连忙调整呼吸,把注意力拉回眼前的仪式。

建国仪式的流程还在继续,广场上空的全息影像开始播放蓝顿星球的历史:从双体人在洞穴里点燃第一堆火,到他们发明简单的机械工具,再到地球探测器第一次登陆蓝顿,最后是双方决定共建“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画面。影像播放到地球移民和双体人一起搭建临时住所时,台下响起了掌声——很多人都记得那段日子,蓝顿的磁暴频繁,地球带来的帐篷被吹得东倒西歪,是双体人用本土的“韧藤”编织了能抵御磁暴的帐篷,而地球移民则教会了双体人使用太阳能发电板,两种文明的第一次合作,就是在这样的困境里开始的。

米凡看着影像里熟悉的画面,心里的审慎稍微减轻了一些。他知道蓝顿和艾买尔不同,这里的双体人和地球移民是在共同面对困难的过程中建立起信任的,而不是像艾买尔那样,一开始就抱着“走捷径”的心态获取高阶科技。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敢掉以轻心,毕竟文明发展的路上,任何一个急功近利的选择,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仪式最后,米凡举起权杖,空间水晶投射出“蓝顿星球共同体”的旗帜——底色是蓝顿的天空色,上面绣着星纹石的星云图案和地球的经纬线,两种元素缠绕在一起,像一双握住的手。台下的人们同时举起右手,双体人举起两只手臂,单体人举起一只,动作虽有不同,眼神却同样坚定。

小主,

2. 基建蓝图的取舍:李默的领悟与技术锚点

建国仪式结束后,米凡第一时间召见了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总工程师李默。李默是从地球来的老工程师,头发已经花白,额头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那是他在地球参与“火星基地”建设时,被火星风沙留下的痕迹。他手里拿着一个全息平板,平板边缘有些磨损,是之前在蓝顿考察时,不小心被磁暴干扰的设备砸到造成的。一见到米凡,李默就快步走上前,把平板递了过去,语气里带着一丝兴奋:“先生,您快看看,共同体楼和维和楼的最新设计图,我们优化了好几个地方。”

米凡接过平板,指尖在上面轻轻滑动,三维模型立刻在两人之间展开。共同体楼像一根刺破云层的银色巨柱,外层覆盖着蓝晶矿锻造的装甲板,装甲板之间留有细小的缝隙,李默解释说这是为了让光叶树的根系能从缝隙里伸出来,既美观又能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每层楼的环形观景台边缘,都装着透明的“防磁暴护盾发生器”,平时是透明的,磁暴来临时会自动开启,形成一层淡蓝色的屏障。“先生,共同体楼的主体框架已经完成30%,按照您的要求,我们采用了‘蓝晶矿+碳纤维复合结构’,既能抵御蓝顿星球频繁的磁暴,又能减少对本土资源的消耗。”李默指着模型的底层,那里有几个突出的结构,“这是我们新增的‘应急避难舱’,一旦发生意外,能容纳楼里所有的人,避难舱的能源来自地下的‘地热井’,就算外面断了电,也能维持三个月的正常运转。”

李默又切换到维和楼的模型,维和楼比共同体楼稍矮一些,但更粗壮,外层装甲板的厚度是共同体楼的两倍。“维和楼的设计更侧重防御,888层的高度里,有100层是武器防御舱,配备了小型粒子炮和能量护盾。”李默指着模型上不同颜色的标记,红色标记的是底层防御舱,主要针对地面可能出现的威胁,比如野兽袭击或地质灾害;黄色标记的是中层防御舱,负责拦截空中的目标,比如失控的飞行器;蓝色标记的是高层防御舱,专门抵御来自太空的威胁,比如陨石或不明飞行器。每个防御舱里都装有“自动修复系统”,用的是蓝顿本土的“自愈苔藓”,这种苔藓在能量刺激下能快速生长,填补装甲板上的裂缝,之前他们做过测试,就算装甲板被炸开一个一米宽的洞,自愈苔藓也能在十分钟内把洞补上。

米凡点点头,手指在模型上轻轻一点,调出了建筑材料的明细单。单子上详细记录了每种材料的来源、用量和性能参数,他逐条看着,目光最后停在了“核心部件”那一栏——里面列了磁悬浮引擎、量子通讯模块、空气净化系统等,但没有“反重力核心”和“超光速通讯模块”。这两种都是他从“高阶文明知识库”里获取的核心科技,论性能,反重力核心比磁悬浮引擎强十倍,超光速通讯模块也比量子通讯快上百倍,但米凡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它们用在蓝顿的初期建设里。

“李工,这两种核心部件暂时不要装。”米凡的声音很平静,他把平板放回李默手里,指了指模型顶端的预留接口,“你看这个位置,原本是为反重力核心留的,但现在不能装。蓝顿星球的科技树,得让他们自己慢慢爬。我们不能把最顶尖的技术直接扔给他们,就像给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把激光枪,只会害了他们。”李默愣了一下,他之前确实觉得奇怪,为什么有更好的技术不用,但听到米凡的比喻,他立刻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那是在地球的“月球基地”建设初期,当时有人提出直接从外星文明购买“月球重力调节系统”,但老院长拒绝了,说“没有自己的研发,就没有真正的掌握”。

后来他们花了五年时间,从基础的重力物理理论开始研究,中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有一次甚至因为调节系统失控,导致基地里的实验设备全部飘了起来,差点砸伤研究员。但正是那些失败,让他们掌握了重力调节的核心原理,最后建成的月球基地,不仅稳定可靠,还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造。如果当时直接购买外星技术,恐怕到现在还得依赖别人来维护。“我明白了,先生。”李默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他在平板上轻轻一点,模型顶端的“反重力引擎”图标渐渐变成了灰色,“那我们就先用传统的磁悬浮技术和量子通讯模块,等蓝顿星球的本土科学家能独立破解这些技术后,再逐步升级。”

米凡看着李默修改设计图,心里多了几分欣慰。他知道李默是个踏实的工程师,不会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基础。“对了,李工,”米凡突然想起一件事,“在共同体楼的地下室,留一个‘技术研发中心’吧,把磁悬浮技术和量子通讯的原理拆解成基础课程,让蓝顿的本土科学家和地球的工程师一起学习。”李默立刻点头:“我早就想到了,已经在设计图里留了三层楼的空间,还准备把我们之前做的实验数据和失败案例都整理出来,放在研发中心的数据库里。毕竟,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结果更重要。”

小主,

米凡满意地点点头,他走到窗边,看着远处正在建设的工地——那里有无数的机器人和工人在忙碌,蓝晶矿被切成一块块整齐的装甲板,碳纤维被编织成坚固的框架,光叶树的幼苗被种在工地周围,整个场景充满了生机。“李工,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现在做的,就像在给蓝顿的文明打地基?”米凡的声音带着一丝感慨,“地基打得越牢,未来的楼才能盖得越高。如果一开始就追求顶层的华丽,迟早会塌的。”李默走到米凡身边,看着窗外的工地,轻声说:“是啊,先生。就像地球的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蓝顿的文明,也需要一步步来。”

3. 大宇宙军的雏形:赵峰的筛选与使命校准

大宇宙军的组建工作,由米凡的老部下赵峰负责。赵峰曾是地球星际舰队的舰长,身高一米九,肩膀宽阔,身上带着军人特有的硬朗气质——他的左手腕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那是在一次星际海盗围剿战中,为了保护船员留下的。接到米凡的命令后,赵峰立刻投入到工作中,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征兵的初步筛选。这天下午,他拿着一份厚厚的报告,来到米凡的办公室,立正站好,语气严肃:“先生,大宇宙军的初步组建情况,向您汇报。”

米凡示意赵峰坐下,接过报告翻开。报告的第一页是征兵总览:目前已经招募了5000名士兵,其中3000名是蓝顿星球的双体人,2000名是地球移民。米凡注意到,双体人的招募比例比地球移民高,他抬头看向赵峰,赵峰立刻解释:“先生,这是考虑到双体人对蓝顿星球的环境更熟悉,比如他们能在磁暴中保持更好的通讯,而且反应速度比单体人快1.5倍,适合操作精密武器。不过他们的体力不如单体人,所以我们在训练计划里加了体能训练,由地球移民中的退伍军人负责指导。”

米凡点点头,继续往下看。报告里详细记录了每个士兵的基因检测和心理评估结果,基因检测主要是排除有遗传疾病和暴力倾向的个体,心理评估则重点考察对“守护”理念的认同度。赵峰在旁边补充:“所有士兵都通过了基因检测,没有发现异常。心理评估方面,大部分人的得分都在80分以上(满分100),只有少数几个人在70-80分之间,我们已经安排了二次心理辅导。”米凡的手指在报告上滑动,突然停在了“林野”这个名字上——林野的心理评估总分是85分,属于优秀范围,但在“对权力的看法”这一项里,却只得了60分,备注栏里写着“希望通过军功获得更高的地位,认为权力是保护他人的必要条件”。

米凡把报告翻到林野的详细资料页,上面写着:林野,25岁,地球移民,父亲是地球陆军的退伍军人,从小听父亲讲述战场经历,立志参军。在征兵面试时,林野说“我要像父亲一样,用军功证明自己,等有了权力,就能更好地保护身边的人”。米凡皱了皱眉,他知道这种想法很危险——权力本身没有对错,但如果把权力当成参军的唯一目标,很容易在后续的发展中迷失方向,甚至像艾买尔的刘柳那样,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这个林野,暂时调到后勤部门。”米凡把报告递给赵峰,语气坚定,“大宇宙军的核心是‘守护’,不是‘掠夺’。如果有人把军队当成获取权力的工具,迟早会出问题。我们要的是守护者,不是野心家。”

赵峰接过报告,认真地在林野的名字旁边画了一个圈,标注“调后勤,观察”。他完全理解米凡的顾虑,因为他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在地球星际舰队服役时,他有一个战友叫“张昊”,和林野一样,总想着靠军功晋升。后来在一次任务中,张昊为了抢夺战功,擅自改变任务路线,导致三名队员牺牲,最后被军队开除。“我会重新筛选所有士兵的心理评估报告,确保每个加入大宇宙军的人,都明白自己的使命。”赵峰的声音里带着坚定,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大宇宙军使命:守护文明,拒绝掠夺”,这是他根据米凡的理念拟定的,准备在下次训练时,给所有士兵做专题讲解。

米凡看着赵峰认真的样子,心里很放心。赵峰不仅军事能力强,更重要的是,他明白军队的使命是什么——不是征服,不是掠夺,而是守护。“对了,赵峰,”米凡想起一件事,“在训练计划里,加一门‘文明发展史’的课程吧,重点讲艾买尔星球和阿尔法星球的案例。”赵峰立刻点头:“我已经安排了,下周开始,每周一次课,由地球的历史学家和蓝顿的 elder(双体人对长老的称呼)一起授课。艾买尔的案例我已经整理好了,准备用影像的形式展示,让士兵们更直观地看到,把权力凌驾于使命之上的后果。”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军队装备的事情。赵峰说,目前给士兵配备的都是基础的能量步枪和战术铠甲,能量步枪的威力控制在“能制服目标但不致命”的范围,战术铠甲则采用了蓝晶矿和地球复合材料,既能抵御磁暴,又能减轻重量。“重型武器比如粒子炮、导弹发射器,我们暂时没有配备,一是怕士兵掌控不了,二是不想让军队拥有过于强大的攻击性。”赵峰解释道,“我们的定位是‘防御型军队’,主要任务是保护蓝顿星球的安全,应对磁暴、陨石等自然灾害,以及可能出现的星际海盗,而不是主动发起战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米凡完全同意赵峰的想法。他始终认为,军队的力量应该用在“守护”上,而不是“扩张”上。艾买尔星球的教训已经很深刻了——刘柳为了扩张势力,给军队配备了大量重型武器,最后那些武器却成了内战的工具,毁了整个星球。“赵峰,记住,”米凡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大宇宙军不仅是蓝顿的守护者,更是文明的‘防火墙’。我们要防止的,不仅是外部的威胁,还有内部的野心。”赵峰站起身,立正敬礼:“请先生放心,我一定会牢记使命,绝不让蓝顿的军队,重蹈艾买尔的覆辙。”

4. 窗前的沉思:米凡的过往与蓝顿的未来

赵峰离开后,米凡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正在建设的共同体楼和维和楼。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高,却显得有些孤单。窗外的工地上,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搬运材料,双体人和地球移民一起讨论着施工细节,偶尔传来笑声——那是两种文明在磨合中产生的和谐声音,但米凡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知道,一个没有经历过发展史的人类文明,就像没有根的树,风一吹就会倒。蓝顿星球的双体人虽然有自己的原生文化,但在科技发展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地球移民带来的先进技术,虽然能加快建设速度,却也可能让双体人失去自主研发的动力。他给蓝顿星球预留的发展空间,不是吝啬,而是保护——就像父母不会给孩子一把锋利的刀,不是不信任孩子,而是知道孩子还没有能力掌控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