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行前夜,梁半仙又梦见了胡仙家。胡仙家意味深长地说:“先生明日进城,切记‘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那张老板虽曾有负于你,但这些年他生意失败,家道中落,已是报应。如今他病入膏肓,悔悟前非,先生何不大度一些?”
梁半仙醒来后,思量良久,终于长叹一声,心中多年的怨气竟消散了大半。
到了城里,见到病榻上的张老板,对方已是骨瘦如柴,握着他的手老泪纵横:“守业兄,我对不起你啊!这些年我每每想起当年之事,寝食难安。如今我时日无多,唯一的心愿就是求得你的原谅。”
梁半仙见他这般模样,心中最后一点怨恨也烟消云散,反而安慰道:“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你安心养病才是正经。”
张老板摇摇头,从枕下取出一本账册:“这是我唯一剩下的财产——城南那间杂货铺的地契和账本。我无儿无女,妻子早逝,这铺子就送与你,算是弥补我当年的过错。”
梁半仙推辞不过,只得收下。三日后,张老板安然离世,梁半仙为他料理了后事。
回到靠山屯后,梁半仙将杂货铺托付给城里一个可靠的亲戚打理,每月有些进项,家境渐渐宽裕起来。他更加坚信这是胡仙家点拨的结果,对保家仙越发虔诚。
这年七月十五中元节,梁半仙备下香烛纸钱,在自家后院设坛祭拜胡仙家。夜深人静时,忽见一道金光闪过,胡仙家带着胡灵均现身。
胡仙家笑道:“先生这一年来,心存善念,广积阴德,已得仙家认可。今日特来履行承诺,保先生家宅平安三十年。此外,我再赠你一卦:三年后的重阳节,你有一场大富贵,切记把握时机。”
梁半仙正要细问,胡仙家却摆手道:“天机不可多泄,到时自有分晓。”说罢,与胡灵均化作青烟而去。
此后三年,梁半仙依旧过着平淡日子,只是更加乐善好施,在屯子里威望日增。
第三年重阳节前,省里突然来人到靠山屯考察,说是要在这一带修建水库,靠山屯正好在淹没区内,全屯都要搬迁,每家可得不少补偿款。
屯子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人欢喜有人忧。欢喜的是能得一笔意外之财;忧的是故土难离,不知搬迁何处。
省里官员拿出几张规划图,提供了三个安置点供选择。大多数屯民看不懂图纸,都来找梁半仙拿主意。
小主,
梁半仙仔细研究后,发现其中一个安置点虽然偏远些,但背山面水,风水极佳。他想起胡仙家“三年后有大富贵”的预言,心中一动,建议屯民选择这个地方。
搬迁后不久,省政府突然宣布要在新屯子附近修建一条省级公路,并在屯子旁规划了一个工业园区。土地价格翻了几十倍,靠山屯的居民一夜之间都成了富翁。
更巧的是,梁半仙家分到的那块地,正好在规划中的物流中心位置上,政府出高价征收,梁半仙得了一大笔钱,果真应了“大富贵”的预言。
富裕后的梁半仙没有忘本,他在新屯子建了一座小庙,供奉保家仙,香火不断。他自己活到八十高龄,无病无灾,临终前把那枚通灵钱传给儿子,叮嘱他心存善念,敬奉仙家。
至于那胡仙家和胡灵均,据说后来还有人见过。有人说抗日战争时期,有支游击队被日军围困在长白山中,眼看弹尽粮绝,突然出现一个白胡子老头引路,带他们走一条秘道脱险。带路的老头自称姓胡,是梁半仙的老友。
也有人说,建国后的困难时期,靠山屯一带虽然也遭了灾,但总有些野兔、山鸡莫名其妙地撞死在屯民家门口,帮他们度过饥荒。
这些传说真假难辨,但靠山屯和后来新屯子的居民,家家供奉保家仙的传统,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每逢年节,老辈人还会讲起梁半仙和狐仙的奇遇,警示后人: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