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社会的温暖与力量

有人拍了窗外的夜灯,说:“这是我为你点亮的。”

还有一个ID叫“星轨旅人”的用户写道:“我是个程序员,从不追星。但你的歌让我重启了十年前放弃的小说。今天,我写了第一句。”

林清歌一条条看,没回复任何人。

她突然想起江离倒咖啡的画面。那团污渍歪歪扭扭,不成形状,可他指着它说:“你看不懂,但它懂。”

她一直不懂那句话。现在她有点懂了。

有些表达,不是为了被理解,而是为了被“接住”。

她打开系统日志,翻到“情绪共振”记录。近期波动峰值里,最新一条是《穿行》上传后的数据:共鸣值飙升,持续时间破纪录,情绪标签为“被看见”“被支撑”“不再孤单”。

她滑到最底,输入关键词:“温暖”。

系统分析跳出:【高共鸣内容共性:真实创伤|未修饰表达|允许脆弱|引发共情投射】

她盯着“允许脆弱”四个字,忽然笑了。

她一直怕自己不够坚强,怕写得太痛会吓跑听众。可现实是,正是那些她以为“太真实”的部分,成了别人活下去的锚点。

她关掉系统,合上电脑。

窗外,城市依旧亮着。她没开灯,坐在黑暗里,耳机轻轻搭在桌角。

手机最后一次震动。

是一条私信,没有文字,只有一个语音文件。

她点开。

几秒空白后,传来一段钢琴前奏——是《双生》的旋律,但被重新编曲,加了弦乐,温柔得像一场迟来的拥抱。最后十秒,一个陌生女声轻轻哼了一句,不是原词,而是即兴的旋律。

声音结束,录音戛然而止。

她把这段语音下载,重命名:“陌生人版《双生》”。

然后打开《穿行》的评论区,找到第一条留言,回复了一个字: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