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玩过魔方。”陈默拿起魔方,缓缓转动着,“它的核心结构是标准化的,每一个小方块的位置和转动规则都是固定的。但就是这套标准的结构,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变幻出无数种图案,满足无数种‘个性化’的求解需求。”
他放下魔方,目光扫过众人:“我们的产品,为什么不能是一个‘魔方’?我们需要设计的,不是固定的、僵化的‘标准化产品’,而是一套灵活的、可重构的‘标准化模块体系’。”
这个比喻,瞬间点亮了所有人的思路。一场围绕 “产品模块化重构” 的攻坚战再次升级,但这次的目标更为清晰——不是简单的分层解耦,而是要打造一个具备强大组合能力的“模块魔方”。
首先,是进行更彻底的“能力原子化”分解。 方哲带领技术架构师和资深产品经理,对现有所有产品功能进行了一次外科手术式的解剖。
他们将“溯源”能力,拆解成更细微的“原子模块”:“对象标识管理”(为任何物品创建唯一ID)、“数据模板引擎”(可配置不同行业的数据录入表单)、“多媒体叙事组件”(支持图文、音频、视频的灵活编排与展示)、“事件锚点记录”(核心事件上链)、“权限与分享控制器”等。
同样,将“协同”能力拆解为:“标准单据适配器”(支持不同国际标准格式)、“流程规则配置器”(可拖拽定义审批或触发流程)、“API网关与协议转换”、“身份认证与密钥管理”等。
每一个原子模块,都像魔方上的一个小方块,自身是标准、稳定、经过严格测试的。
其次,是设计强大的“模块组装平台”与“配置化工具”。 这是实现“魔方效应”的关键。技术团队投入重兵,开发了一个面向解决方案工程师(或经过培训的合作伙伴)的低代码/零代码“装配工作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个工作台上,工程师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像搭积木一样,从“模块库”中拖拽出需要的原子模块,并通过直观的界面进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