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火种行动——下沉市场与需求再发现

“智伞”总部的现金流管控与内部价值重构如同精密的仪器在极限运转,但陈默深知,真正的生机往往藏在主流视野之外,藏在被忽略的角落。他启动了一项代号为“火种”的秘密行动,要求包括林薇、方哲乃至部分核心骨干在内的团队成员,暂时跳出代码、报表和谈判桌,真正“沉下去”,深入到那些被星海和主流资本忽略的三四线城市甚至乡镇市场,去寻找最原始、最真实的商业需求。

一、 摒弃预设,回归原始调研

陈默给参与“火种”行动的成员立下规矩:不许带“智伞”现有的解决方案PPT,不许开口就谈联邦学习和TEE。唯一要做的,就是像最原始的学徒一样,去观察、去倾听、去提问。

“忘记我们是谁,忘记我们有什么。只关心一个问题:他们是谁,他们遇到了什么麻烦,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麻烦的?”陈默在行动前的动员会上,反复强调这一点。

林薇带领一支小队,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工业县级市。这里小微企业密集,家族作坊式工厂遍地,构成了中国制造业的毛细血管。她们没有去找当地的银行或政府机构,而是通过朋友介绍、甚至直接上门拜访的方式,接触了几家典型的微型工厂主。

在一家生产汽车零配件的小工厂里,老板姓李,五十多岁,皮肤黝黑,手上沾着油污。当林薇试图用专业的金融术语询问他的“融资需求”和“风控痛点”时,李老板一脸茫然。

“贷款?难啊!”李老板摆摆手,“银行要看报表,我们这种小厂子,账都是自己记的,哪有什么规范报表?机器设备抵押了,就没钱进原材料了。找民间借贷?利息太高,吃不消。”

他真正的烦恼在于:“最近有个外地大客户,下了个单子,量不小,但要求交货后三个月才付款。我这垫不起那么多原材料钱啊!不接吧,可惜;接吧,万一对方拖款或者耍赖,我这厂子可能就垮了。以前也吃过这种亏。”

方哲去的是一个沿海的渔业小镇。他发现当地渔民组成了一种古老的“互助会”来筹集资金购买新渔船或应对灾祸。但这种基于人情和地缘的互助模式极其脆弱,一旦有人违约,往往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互助体系崩溃。他们缺乏一种可靠的信誉记录和约束机制。

“大家都知根知底,但真要白纸黑字算钱,又伤感情。要是有个既清楚又不好得罪的‘中间人’能帮我们记着账、做个保,就好了。”一位老船长对方哲这样感叹。

其他小组反馈回来的信息五花八门:有农产品合作社担心收购商压级压价,希望有办法证明自己产品的品质和来源;有小商贸城的商户苦恼于同行之间互相赊账引发的三角债;还有地方性的小型物流公司,急需一种低成本的方式来判断陌生托运方的信用,避免运费拖欠…

二、 需求提炼:非标、关系型与信任成本

每天晚上,各小组会通过加密线路召开视频会议,汇总当天的见闻。陈默和白板,将那些散乱、感性的需求一点点提炼、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