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价值证明——数据产品的首次商业化试水

“数据炼金”产生的微弱信号和初步成功,像黑暗隧道尽头的一丝光,为“智伞”团队指明了方向,但远未到庆祝的时刻。陈默下达了新的指令:必须将数据洞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完成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引擎”的惊险一跃。第一次数据产品的商业化试水,在极度谨慎和忐忑中启动。

一、 产品化困境:从洞察到可售卖的商品

将抽象的“数据洞察”包装成可售卖的产品,是第一个难题。

刘强团队提供的原始分析报告过于技术化,且包含大量敏感原始数据,根本无法直接交给客户。林薇组建了一个临时的“数据产品化小组”,成员包括一位产品经理、一位商务顾问和一位法务。

他们需要解决几个核心问题:

1. 卖什么? 是卖原始数据?(绝对禁止,且违法)卖分析报告?(价值难以衡量,且易复制)还是卖一种基于数据的服务或工具?

2. 卖给谁? 最初的“信用微粒”模型是在社区和供应链场景下验证的,那么潜在客户自然是那些服务于同一批客群但缺乏风控手段的机构:区域性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保理公司,甚至是一些大型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部门。

3. 如何定价? 按查询次数?按包月?按效果付费?每一种模式都各有优劣,需要找到客户能接受且公司能覆盖成本的平衡点。

经过激烈讨论,小组决定推出一个极其谨慎的初级产品:“小微主体信用洞察”API接口服务。

产品形态极其简单:客户(金融机构)传入目标小微企业的名称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其他唯一标识),API返回一个经过脱敏和加工的“风险提示简报”,内容包括:风险信号摘要(如:未发现严重司法风险;存在少量关联企业担保记录)、行为稳定性评估(基于有限数据的趋势判断,如:近期经营活跃度平稳)、置信度说明(明确告知数据来源的局限性和评估的置信水平)。最重要的是,绝不输出一个具体的信用分数或等级,只提供参考信息,决策权完全交给客户。

二、 寻找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产品的第一个推销对象,自然是最熟悉的合作伙伴——那家本地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