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组织向心力——股权激励与核心人才保卫战

2. 成长空间的瓶颈: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和组织结构规范化,一些核心骨干感觉上升通道变窄,工作挑战性下降,陷入了职业倦怠。

3. 价值认同的稀释:新员工大量涌入,文化稀释,部分老员工感觉公司“变了味”,不再是那个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国”,归属感减弱。

三、 战略应对:短期安抚与长期绑定相结合

面对危机,陈默和林薇决定采取一套组合拳,既要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也要构建长期绑定的坚实基础。

短期上,林薇立刻推动了对核心骨干的一次“特别调薪”。依据个人贡献、市场薪酬水平和流失风险,对大约20%最关键的员工进行了幅度可观的薪资上调,并发放了一笔特殊的“ retention bonus”(留任奖金),明确表达了公司珍惜和留住他们的决心。这笔钱来自刚刚到账的A轮融资,花得虽然肉痛,但被陈默视为“保护核心资产的必要投资”。

长期上,他们启动了酝酿已久的“员工股权激励计划”(ESOP)的实质性落地。

1. 方案设计:与长青资本和法务团队紧密合作,设计了一套相对公平且具有吸引力的股权激励方案。它并非简单地平分,而是基于“岗位价值、历史贡献、未来潜力”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定,向早期加入、承担关键职责、并为公司做出卓越贡献的员工倾斜。方案明确了行权价格、兑现机制(Vesting)和退出方式,力求清晰透明。

2. 沟通与宣导:他们没有简单地将方案文件下发,而是由陈默和林薇亲自组织多场闭门会议,与每一位有资格获得期权的核心员工进行一对一或小范围的沟通。他们详细解释方案细节,坦诚公司的现状与未来规划,并再次强调这些员工在公司蓝图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这不是施舍,这是你们应得的,是你们用汗水和智慧共同创造这份价值的一部分。”陈默在沟通中反复强调这一点。

3. 仪式感与归属感:他们举办了一场庄重而温馨的“股权授予仪式”。在全体员工的见证下,陈默和林薇亲自将象征性的股权证书授予第一批核心员工。聚光灯下,接过证书的员工眼中闪烁着激动与自豪的光芒。这不仅是一次物质激励,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认可和归属感的强化。

四、 文化加持:愿景重温与成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