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调整:年度调薪的主要依据,不再是领导的主观印象,而是能力等级的提升。每提升一个主要能力项等级,都会带来显着的薪资涨幅。这使得员工将注意力从“讨好上级”转向了“提升自我”。
晋升通道:管理序列(M序列)和专业序列(P序列)的晋升,设置了明确的能力等级门槛。例如,晋升至高级经理(M3),必须在“流程优化能力”和“人才发展能力”上至少达到中级水平;而晋升至首席架构师(P5),则必须在相关技术领域达到专家水平。
项目机会:重要的、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会优先分配给在相关能力项上等级更高的员工。这形成了“能力提升-> 获得更重要任务 -> 进一步锻炼能力 -> 再次认证升级”的良性循环。
学习资源:公司建立的学习与发展基金,也优先用于支持高潜力员工提升其关键能力,比如资助他们参加顶级技术会议或攻读在职学位。
四、 文化冲击与阵痛:从论资排辈到能者居之
这套看似公平的体系,在推行初期遭遇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和阵痛。
一些司龄较长、但能力成长停滞的老员工,发现自己多年来依靠资历和人情获得的地位和待遇受到了挑战。他们的能力等级认证结果可能不如一些入职不久的年轻骨干,导致在调薪和晋升中处于劣势。
一位工作了八年的运营总监,在“解决方案设计能力”认证中只获得了初级评价,因为他长期以来习惯于执行既定方案,缺乏从零到一设计解决方案的经验。面对这个结果,他先是愤怒,继而感到失落和危机。
与此同时,一些年轻但能力突出的员工开始脱颖而出。一位入职仅两年的数据工程师,凭借在多个项目中展现出的出色算法能力和工程实现水平,在“隐私计算技术”和“平台工程能力”上双双获得中级认证,薪资待遇直接超越了部分老员工,并被任命为一个重要技术子项目的负责人。
这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赤裸裸的竞争氛围,让部分人感到不适,甚至出现了个别老员工负气离职的情况。
五、 成长赋能:不让任何人掉队
面对阵痛,陈默和林薇态度坚决,但并非冷酷无情。他们明确表示,改革的方向不会动摇,但公司有责任帮助每一位愿意成长的员工跟上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