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联盟的构建,让“智伞”的商业版图和价值网络急剧扩大。然而,陈默和林薇很快发现,外界对“智伞”的认知,却远远落后于其业务的实际演进。在客户、伙伴甚至部分员工心中,“智伞”依然主要被视为一家“做供应链金融风控的技术公司”或“搞社区信用工具的”。这种狭窄的认知,严重制约了其生态战略的推进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一场旨在扭转认知、重塑品牌的战役,势在必行。
一、 认知鸿沟:品牌与业务的严重脱节
危机感首先来自市场一线。一位负责生态合作拓展的商务总监向林薇汇报时,提到一个令人沮丧的现象:当他向潜在的物联网伙伴介绍“智伞”时,对方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哦,你们是做金融的?我们和金融科技公司好像没什么可合作的。”他需要花费大量口舌解释“智伞”的信任技术底座和生态理念,沟通成本极高。
与此同时,数据洞察事业部在竞标一个大型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时,虽然技术方案领先,但客户方高层在决策时却表示担忧:“‘智伞’这个名字听起来更像一个工具,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长期赋能我们供应链升级的战略伙伴,他们能胜任吗?”
内部调研数据更显示了问题的严重性。在面向员工和部分核心客户的品牌联想测试中,与“智伞”关联度最高的词汇依然是“风控”、“数据”、“技术”,而“赋能”、“生态”、“可信赖”等代表其新定位的关键词,提及率极低。
“我们的业务已经进化了,但我们的‘外壳’还停留在过去。”林薇在品牌战略研讨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品牌重塑,让外界清晰地认识到,今天的‘智伞’究竟是谁,代表着什么价值。”
二、 战略定位升级:定义新“智伞”
品牌重塑的第一步,是重新定义核心价值主张。陈默带领核心团队,再次回归到那个根本问题:“五年后,我们希望客户和伙伴因为什么而选择我们?”
经过反复的辩论与提炼,他们最终达成了共识,将“智伞”的品牌定位从“产业毛细血管的数据化风控专家”,升级为:
“中国产业毛细血管可信数字化生态的构建者与赋能者”。
这个新定位包含了三个核心信息:
1. 聚焦“毛细血管”:明确了主战场,区别于服务大企业、大平台的巨头。
2. 核心是“可信数字化”:强调其提供的不仅仅是数字化工具,更是建立在信任技术(隐私计算、安全合规)基础上的数字化能力。
3. 角色是“生态构建者与赋能者”:表明其商业模式不再是简单的售卖产品,而是搭建平台、制定规则、赋能伙伴,共同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