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的能量模拟仪突然发出“滴滴”的提示音,屏幕上弹出“核心与新营地能源需求匹配分析”:“新营地目前的能源需求是200kW/小时(含居民用电、净化水设备、医疗设备),未来扩建后可能达到500kW/小时。按球形核心85%的转化效率计算,核心的‘能量输出功率’需设定为600kW/小时,对应的转化层面积需达到15平方米(球形表面积的1/3),所以转化层的厚度要从原始的10厘米增加到15厘米,确保有足够的转化空间。”
“还有一个关键:核心的‘安全防护形态’。”林野的目光落在投影模型的外层,“之前赵衡的核心没有防护,导致轻易被破坏。重启后,需要在核心外侧建立‘双层防护壳’:内层是10厘米厚的星核钢壳(抵御物理冲击),外层是阿木培育的‘盾苔层’(吸收辐射与能量冲击,自动修复微小裂痕),两层之间预留5厘米的缓冲空间,填充抗辐泡沫,进一步降低风险。”
阿木立刻用手语补充:盾苔层需要定期补充解辐藤汁液,保持活性,所以防护壳上要预留“汁液注入孔”,均匀分布在外壳周围,每20厘米一个;同时,在防护壳外侧种上“预警藤”,若核心出现能量泄漏,藤叶会在10秒内变为红色,比仪器预警更直观,适合新营地的普通劳工识别。
周阳将众人的推测整合,在全息投影台上调整模型参数,一个“重启核心的推测形态”逐渐清晰:
- 基础形态:
直径3米的球形,外层覆盖双层防护壳(星核钢+盾苔),壳上均匀分布汁液注入孔与预警藤;
- 内部结构:
1. 外层(厚度15cm):能量过滤层(含抗掠夺因子涂层)+ 散热通道(星核泉支流);
2. 中层(厚度15cm):能量转化层(植入稳能藤纤维),连接十二根能量导管;
3. 内层(直径1m):圆盘状控制中枢(含清洁能源控制盘、碎片接口模块、能量调节芯片、手动应急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