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铮听得心头火热——旅部的资源倾斜,不仅解决了当前的生产缺口,更让军工车间的技术升级有了可能。他当即决定,成立一个“技术攻坚组”,由吴博文牵头,周明、陈平、刘军、王磊任副组长,专门负责武器和生产技术的改进。
当天晚上,李铮在临时帐篷里召开了军工车间第一次全员大会。三十多名工人和战士围坐在一起,帐篷中央的马灯照亮了每个人兴奋的脸庞。
“同志们!”李铮站起身,声音洪亮,“今天,咱们的军工作坊正式升级为‘独立团直属军工车间’!旅部给咱们派来了技术骨干,送来了紧缺物资,这是对咱们的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他指着帐篷外的运输车:“大家看到了,3吨工具钢、1.5吨电解铜,还有制作炸药的化工原料,这些都是咱们生产武器的‘粮食’。接下来,咱们要做三件事:第一,用半个月时间建好新车间;第二,月底前完成旅部交代的50门迫击炮、200颗诡雷的生产任务;第三,组建技术攻坚组,改进武器和生产技术!”
“我们能做到吗?”李铮提高声音问道。
“能!”众人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帐篷顶的帆布微微晃动。
周明站起身,推了推眼镜:“我代表技术人员表个态,一定把兵工厂的技术经验用上,帮车间改进机床、提升效率!”
孙师傅也跟着站起来:“老骨头虽然年纪大了,但有的是力气!烧制耐火砖、打造机床零件,保证不耽误事!”
看着眼前群情激昂的场面,李铮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知道,旅部的重视和资源倾斜,是军工车间发展的新起点。从简陋的作坊到直属车间,从缺兵少将到技术齐全,他们在晋西北的军工事业,终于要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夜深了,帐篷里的灯火依旧明亮。李铮和吴博文、周明等人围在一起,借着马灯的光绘制新车间的详细图纸。图纸上,三个生产区域错落有致,防空洞蜿蜒在山体之间,机床排列得整整齐齐——那是他们的希望,是八路军抗战的底气,更是烽火岁月里,用钢铁和热血铸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