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舆论造势

“以往漕运结算繁琐,如今一纸交子省时省力,漕船往返效率提高五成。”——漕工王五

这些真实的案例被编印成册,分发给各地官员和士绅。就连一开始对交子持怀疑态度的人,在看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后,也不得不重新思考。

更妙的是,沈墨轩还组织了一场“交子便利说”的讲演活动。邀请各地商人现身说法,讲述交子如何改变他们的经营状况。

这日,杭州城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台上,一个年轻的陶瓷商人正在讲述自己的经历。

小主,

“...从前我烧制的瓷器最远只能卖到苏州,因为再远的话,带着铜钱回来太危险。有了交子后,我的瓷器卖到了京城,甚至还有番商订购...”年轻的陶瓷商人激动地说着,台下听众不时发出惊叹声。

讲演结束后,现场设置了交子咨询处,为感兴趣的商民解答疑问。还提供了小面额的交子试用,让人们亲身体验其便利。

“果然轻便!”一个尝试后的老商人啧啧称奇,“这一张纸,抵得上一贯钱,却不用担惊受怕。”

舆论的力量开始显现。茶楼酒肆里,人们谈论的不再是交子的风险,而是它带来的便利。就连孩童玩耍时,也模仿大人用纸片当交子做买卖游戏。

然而,反对的声音并未消失。

这日,沈墨轩接到消息,有一伙人在苏州散布谣言,说交子会引发物价上涨,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百姓。

“是刘瑾的人。”慕容惊鸿查证后回报,“他们见正面攻击不行,就开始用这种下作手段。”

沈墨轩沉思片刻,道:“既然如此,我们就用事实说话。”

他立即组织商盟成员,在苏州开设“公平市集”,所有商品均标明交子价和铜钱价。结果一目了然:两种价格完全一致,交子并未引发物价上涨。

不仅如此,沈墨轩还请来城中着名的账房先生,公开讲解交子的发行机制和准备金制度,消除人们的疑虑。

“每发行一贯交子,沈家钱庄就存入一贯现银,随时可以兑付。”账房先生向围观民众解释,“这不是空纸,是真金白银的凭证啊!”

这些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传播。甚至有些原本怀疑的人,在了解真相后,转而成为交子的支持者。

与此同时,陈砚舟在士林中的活动也初见成效。多位有名望的儒士发表文章,论述金融创新对国计民生的益处。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大儒王守谦的《便民利国说》。文中以沈家交子为例,论证适度的金融创新能够促进货物流通,增加朝廷税收,实为利国利民之举。

这篇文章被广为传抄,连京城的一些官员都读到了。永嘉帝在朝会上特意询问交子之事,让刘瑾十分难堪。

眼看着舆论逐渐倒向沈墨轩,刘瑾终于坐不住了。

这日,沈墨轩接到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信中告知,刘瑾已说服太后,将以“扰乱钱法,动摇国本”的罪名,下旨取缔江南商盟,严禁交子流通。

“该来的终于来了。”沈墨轩将信递给慕容惊鸿和苏芷瑶。

慕容惊鸿看完信,面色凝重:“若真如此,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苏芷瑶却道:“未必。如今民心在我们这边,就算是太后,也要顾忌民意。”

沈墨轩点头:“芷瑶说得对。我们要在圣旨到达之前,让朝廷看到民意的力量。”

一个更大规模的请愿活动开始了。这一次,不仅是商贾,连普通百姓也加入进来。

在江南各州的府衙前,每天都有民众聚集,递交请愿书,要求保留交子。请愿书上的签名密密麻麻,有的不会写字的人就按上手印。

更让人感动的是,一些偏远山村的村民也派人送来联名信。他们中很多人从未使用过交子,却听说过它带来的便利,愿意为这份希望站出来。

“我们虽用不上交子,但知道它对跑买卖的人是好事。”一个山村老者的话朴实却动人,“好事就该留着。”

这股民意浪潮很快传到了京城。永嘉帝每日都能收到来自江南的请愿书,堆满了御案。

“这个沈墨轩,倒是很得民心啊。”永嘉帝对身边的太监感叹。

太监小心翼翼地说:“陛下,太后那边...”

永嘉帝摆手:“朕自有主张。”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传来:太后的母亲,年过七旬的秦国夫人,即将南下游玩。

“这是个机会。”沈墨轩得知消息后,眼中闪过智慧的光芒,“若能让她亲眼看到交子的好处,或许能改变太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