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毛笔字的证据,黄垒的最终确认

小主,

终于,他走到了石桌旁,佯装随意地俯身,目光落在宣纸上的墨迹上。只一眼,他感觉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攥住,瞬间停止了跳动,下一秒又猛地狂跳起来,几乎要冲破胸膛——那字迹!

不是简单的形似,不是刻意模仿的工整,而是深入骨髓、刻进灵魂的神似!

他的目光死死锁定在“风吹过稻田”那几个字上,脑海中瞬间掀起了惊涛骇浪,十年前的画面如潮水般涌来——那本被他珍藏在木盒里的《风华绝代》剧本,剧本扉页,陆砚辞作为男主角,笑着签下自己名字的模样。当时他就站在一旁,看着陆砚辞握着一支同款的紫毫笔,笔尖在纸上落下,每一个笔画都带着独有的韵味,连签名时习惯性顿笔的力度,都清晰如昨。

眼前的“风”字,起笔时那稍显凌厉的顿笔,墨色略深,与剧本上签名“陆”字起笔的力道、角度,如出一辙;“稻”字中间的“臼”部,笔画紧凑却不失灵动,横折的弧度柔和,和签名里“砚”字的“见”部有着一模一样的婉转韵味;就连“浪”字最后那笔由浓转淡的捺脚,都带着陆砚辞独有的、一丝不羁的弧度——那是他当年在片场即兴发挥时,眼底闪过的随性与张扬,是刻在骨子里的气质,怎么模仿都学不来。

十年光阴,足以让山河改貌,让红颜老去,让很多熟悉的人和事变得面目全非。可这融于骨髓的笔锋气韵,这藏在每一个笔画里的“灵魂”,却如同刻在青石上的印记,无论岁月如何冲刷,都无法磨灭分毫。黄垒感觉自己的指尖开始发麻,后背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顺着脊椎缓缓滑落,连带着四肢都有些发软。他强压着心中翻涌的惊涛骇浪,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静无波,甚至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赞叹。

他伸出微微发颤的手指,轻轻点了点宣纸上“风吹过稻田”那一行字,指尖触到宣纸微凉的质感,才勉强稳住心神,嘴角勾起一抹略显僵硬却足够真诚的笑:“陆先生,您这笔字,可真是越看越有味道。说起来,我倒想起一个人——十年前,那位红遍大江南北的陆砚辞先生,您知道吗?他就特别喜欢这种写法。您看这字,遒劲里带着洒脱,温润中藏着风骨,和当年独树一帜的‘陆体’,真是有八分相似呢!”

他一边说,一边用眼角的余光紧紧盯着陆砚辞的每一个细微反应——他的眼神、他的手势、他指尖的动作,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能印证猜想的细节,心脏在胸腔里悬得高高的,连呼吸都忘了。

陆砚辞正欲再次蘸墨的手,在砚台上方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那停顿极短,短到若是不仔细观察,根本无法察觉,就像风吹过水面时,瞬间泛起的涟漪,转瞬即逝。但黄垒因为全神贯注,恰好捕捉到了这个细节——他看到陆砚辞手中的紫毫笔微微晃动了一下,一滴墨汁从笔尖轻轻滑落,在砚台边沿留下一个小小的、圆润的墨点,像一颗被墨色浸染的珍珠,在晨光下泛着沉静的光。

随后,陆砚辞缓缓垂下眼帘,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一片浅浅的阴影,完美地遮住了眼底翻涌的情绪,让人看不出丝毫波澜。他将毛笔轻轻放在砚台旁,笔杆与砚台接触时,发出一声极轻的“嗒”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笔杆上温润的木纹,那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只有在情绪波动时才会如此。他的声音平淡无波,像是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又像是在回忆一段遥远的过往:“嗯,以前年少时,确实喜欢他的字,觉得风骨难得,特意临摹过一段时间,或许是练得多了,便染上了几分他的韵味。”

“临摹过一段时间”“染上了几分韵味”——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几句话,在黄垒听来,却如同惊雷般在耳边炸响,震得他脑海里嗡嗡作响!

他心中最后一丝残存的疑虑,在这一刻如冰雪般消融,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