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业沉思片刻,答道:“回父王,儿臣以为,父王是让儿臣深知,治国平天下,非仅权谋武功,更在于恤民、安民、得民。 将士用命,源于保家卫国;百姓归心,源于安居乐业。战后抚循,正是彰显仁政、凝聚人心之关键。儿臣亲历其间,方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亦知为政者一念之仁、一事之细,可能关乎万千生灵。”
“善!”李凌欣慰地点点头,“你能悟到这一层,甚好。然,尚需明白,仁政需有实力为基,抚循需与威权并重。 我对将士厚恤,是因他们英勇杀敌;我对百姓安置,是因他们是我北地子民。若无强大军力击退胡虏,若无严明法度惩治奸邪,则仁政无从谈起,抚循亦成空谈。此乃‘宽猛相济’之道。你日后施政,当时时权衡于此。”
“儿臣谨记父王教诲!定当努力修习,以求宽猛得宜,恩威并施。”李玄业肃然应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次谈话,标志着李玄业在治国理念上的一次重要升华,开始从具体事务的处理,转向对统治根本原则的思考。
七月下,北地郡基本从朔方之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夏粮喜获丰收,仓廪更加充实。边境防务得到加强。西域战略出现有利转机。世子李玄业在实务中愈发成熟。
靖王李凌站在王府高台,眺望着狄道城外丰收的景象和远处依稀可见的边关烽燧,心中感慨。战争是残酷的,但每一次战火的洗礼,都让北地郡更加坚韧,也让继承人的成长更加迅速。他知道,和平是短暂的,匈奴的威胁犹在,西域的博弈方兴未艾。但他相信,只要坚持“固本培元”、“西进经略”的战略,北地郡必将在这大争之世,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文帝)二年……六月,匈奴入寇,北地都尉击破之。”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二年夏,朔方战后,凌公厚抚伤亡,赏功肃纪,安辑流民,边塞得安。西域乌孙军须靡态度转缓,凌公增其援,谋共制胡。世子玄业主抚恤安置,仁心初显,政事益熟。”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战后抚循,上帝恤死荣生;西线转机,圣域远略得展;圣嗣亲民,仁政根基深植。”
* 北地秘录·凌公夏抚:“朔方捷后,李凌抚循有方,军民归心,西域连横有进,世子历事知仁,北地根基愈厚。”
(第三百七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