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利州行动

三月春光里,春耕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田地间重现百姓的劳作身影,是这片土地恢复生机的最动人画面。

待到春耕结束,那些分散在各处协助农事、维持治安的兵卒,迅速重归军伍。

营垒之中,再度充斥金戈铁马之气。

谁都明白,最能磨砺兵马、淬炼锋刃的地方,永远都在真刀真枪的沙场之上。

北伐利州,已近在咫尺。

然而,欲取利州,必先打通潼川府。

此地连年战乱之后,人口稀少。

全府屯田之民不过万余,元廷在此的驻军自然也极为有限,主要集中于治所郪县,约莫千人之数。

对此,李庭芝早有定计。

他毫不避讳,直接打起“西道宣慰使”也速答儿的旗号,以“奉命北上协防”为名,堂而皇之地率军开进郪县。

城内元军见是宣慰使大人的旗号,又有李庭芝这等声名在外的重将亲临,哪敢有疑?

城门洞开,毫无戒备。

然而,大军刚一入城,立刻显露真实意图。

川军以雷霆之势,迅速控制了县衙、武库、城门等要害,将城内懵然不知的元廷官吏尽数擒拿。

少数忠于元廷的蒙古军官试图组织抵抗,但在绝对优势兵力和有心算无心的突袭下,不过是螳臂当车,转眼间便被歼灭。

潼川府,兵不血刃,易主。

至此,通往北方的障碍基本扫清。

真正的考验,横亘眼前的那便是顺庆路境内,被誉为“蜀北第一雄关”的青居山。

拿下此城,平野之地利州尽在掌握。

站在潼川府北望,青居山巍峨的轮廓已隐约可见。

李庭芝勒马远眺,目光复杂。

此地,他绝不陌生。

昔年蒙宋对峙时期,他曾与汪良臣一同在此驻守多年。

他对这里的每一处山隘、每一条暗道、每一座营垒都了如指掌。

那时,他们是并肩作战的同袍,共同为蒙古经营着这座对抗大宋的桥头堡。

谁能料到,时移世易,汪良臣去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