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墨家工坊的威力

而这些工坊的运转,不仅提供了廉价的商品,更吸纳了大量的流民和贫苦百姓。

张苍大力推行“以工代赈”,凡是愿意来工坊做工的,无论男女,皆管三餐,并按日发放工钱。

一个刚刚领到几日工钱的年轻流民,攥着那几枚沉甸甸的半两钱,激动地对同伴说:“有了这钱,就能给娃扯尺布做新衣,还能买点官盐!这日子,有奔头了!”

工钱流入民间,又反过来促进了消费,一个小小的、围绕官营工坊的良性经济循环开始初步形成。

然而,最让陈平和张苍感到惊喜的,还是墨荆在 “文具区” 取得的突破。

一直以来,新政推行面临的一个巨大障碍就是信息传递的成本和效率。

律法条文、安民告示、培训教材,都需要书写。

竹简笨重且昂贵,帛书更是只有贵族才用得起,严重制约了新政思想的传播和基层官吏的培养。

墨荆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她结合所有的知识和这个时代能找到的材料如树皮、麻头、破布等,带着一群精心挑选的工匠,反复试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这一日,她兴冲冲地拿着一叠微黄却柔韧的物事,闯进了张苍和陈平办公的房间。

“成了!你们看!”墨荆将手中的东西拍在案几上,脸上洋溢着混合着疲惫与兴奋的红晕。

张苍和陈平好奇地拿起。

触手是一种奇特的柔软与坚韧,比帛粗糙,却远比竹简轻便。

上面还能看到细微的纤维纹理。

“这是……纸?”张苍迟疑地问道,他想起了墨荆之前提过的构想。

“对!就是纸!我管它叫‘秦纸’!”

墨荆语气中充满自豪,“用料便宜,主要是树皮、破麻布,经过沤、煮、捣、抄、晒这几道工序就能成!虽然还不够白,不够光滑,但书写完全没问题,而且成本……不到同等面积竹简的十分之一!要是大规模生产,还能更低!”

陈平立刻拿起一支笔,蘸墨在上面试了试。

墨迹虽然有些晕染,但字迹清晰,远比在竹简上书写流畅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