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宇却很平静,仿佛早已料到:“把他带下去,好好看管,别让他自尽。”等间谍被押走,他才对众人说:“这正好提醒我们,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协议可以签,贸易可以做,但刀枪不能放,防备不能松。”
他对王贵说:“堡垒的防御再加强,尤其是红河谷和青岚港,加派一倍的守军。”
对牛皋说:“火枪队的训练再加紧,争取年底前让每个士兵都能熟练使用燧发枪,还要琢磨着仿制,不能总靠买。”
对李文书说:“和殖民当局的贸易,暂时停一批,就说‘因间谍事件,需重新评估安全风险’,让他们知道疼。”
命令一道道传下去,华夏城像一架精密的机器,迅速调整到戒备状态。工坊里的铁锤敲得更响了,兵营里的呐喊声震耳欲聋,边界的巡逻队增加了频次,连青岚港的吊桥,晚上都提前一个时辰升起。
悉尼殖民当局收到华夏城的照会和人犯后,威廉气得砸碎了书房的花瓶。查理看着那些确凿的证据,知道这次理亏,劝道:“大人,还是先认个错,把人赎回来,别真把贸易断了。我们的铁路还等着华夏城的铁矿呢。”
威廉狠狠瞪了他一眼,最终还是妥协了。三天后,殖民当局派人送来道歉信和一批西药、火器作为赔偿,请求释放间谍。天宇见目的达到,便将人犯交还,但扣下了那批作为“罚款”的火器——这既是警告,也是实力的彰显。
四、警钟长鸣,防患未然
间谍事件过后,华夏城的防备更严密了。
天宇让人在各个关口设立“身份查验处”,所有外来人员都要登记姓名、籍贯、事由,由本地商户或村民担保才能入城;工坊、兵营、粮仓等要害部门,除了卫兵,还加设了“暗哨”,多是些不起眼的老人、孩子,负责监视可疑人员。
在青岚港的码头,老周带着治安队员给搬运工、货商们上课:“记住,凡是打听‘多少人当兵’‘粮仓有多少粮’‘工坊出什么新东西’的,不管他说得多好听,给多少钱,都要立刻报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课堂上,那个曾协助抓间谍的搬运工站起来,拍着胸脯:“周队放心!咱华夏城的好日子刚开头,谁也别想破坏!再让我遇上探子,一准儿给捆得结结实实!”
孩子们也成了“小哨兵”。在私塾先生的教导下,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奸细”,看到陌生人在村口徘徊,就会跑去告诉巡逻的士兵。有一次,几个孩子发现一个“问路”的洋人总盯着村里的粮仓,立刻跑去报告,结果抓出个藏着粮仓图纸的间谍——这事儿让孩子们得意了好久,觉得自己立了大功。
天宇时常去各个据点巡查,看着严密的守卫、警惕的百姓,心里既踏实又沉重。他知道,殖民当局的窥探不会停止,只要华夏城还在发展,还在变强,这种明里暗里的较量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不能掉以轻心啊。”他对王贵、牛皋说,“这次抓了他们的人,下次他们可能会用更隐蔽的法子,甚至收买我们内部的人。我们不仅要防外面的,还要防里面的。”
于是,一套“连坐保甲制”应运而生: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若有一户藏奸,全甲受罚;若能揭发奸细,则全甲受奖。这法子虽然严厉,却让家家户户都绷紧了神经,成了一张遍布全城的“人防网”。
夕阳下,华夏城的城墙更显坚固。巡逻的士兵踏着整齐的步伐走过,甲胄在余晖中闪着冷光;远处的堡垒上,炊烟袅袅,哨兵正用望远镜观察着边界的动静;工坊里传出新机器的轰鸣,那是工匠们根据带回的图纸,仿制出的第一台水力锻压机。
天宇站在城头,望着这片充满生机又戒备森严的土地,知道和平的背后,永远需要实力来守护。殖民当局的窥探,像一记警钟,提醒着每个华夏人: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双手挣来的,更是靠警惕守住的。
夜色渐深,城墙上的火把次第亮起,连成一条火龙,照亮了通往未来的路。这条路或许布满荆棘,或许暗藏陷阱,但只要华夏城的人团结一心,警钟长鸣,就一定能走得稳,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