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该来拜望周老,一直忙于琐事,拖到今天,实在惭愧。”林万骁将礼物轻轻放在茶几旁,“一点心意,不成敬意。听说周老喜欢普洱和书法,特意带来,请您品鉴指教。”
周明方瞥了一眼那盒包装精美的茶叶和那套一看就价值不菲的端砚徽墨,脸上笑容深了些许:“林书记有心了。我如今就是个闲散老人,喝喝茶,写写字,打发时间罢了。比不得你们在一线,日理万机。”
寒暄过后,林万骁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品了口茶,赞了句“好茶”,随后便将话题引向了西明的风土人情。
“周老,我初来乍到,对西明的了解还停留在文件和汇报上,感觉总是隔了一层。西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要想把工作做好,不了解这片土地的魂,不行啊。”林万骁语气诚恳,“您是西明发展的奠基人和见证者,今天来,没有别的事,就是真心想向您请教,听听西明的老故事,学学西明的老传统。”
这番话,姿态放得极低,又挠到了周明方的痒处。退休干部,尤其曾是封疆大吏的,最怕的就是人走茶凉,最念的就是当年的辉煌。林万骁以现任市委书记、省委常委之尊,虚心求教“历史”和“传统”,无疑是对他过往功绩和地位的极大尊重。
周明方脸上的线条柔和了许多,他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眼神望向窗外,仿佛陷入了回忆。
“西明这个地方啊,说起来复杂,其实也简单。”周明方缓缓开口,“历史上,这里就是多民族交汇之地,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汉族、傣族、彝族、哈尼族…十几个世居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所以啊,在这里工作,第一条,就是要懂得尊重,懂得团结。民族感情,伤不得。”
他顿了顿,看了林万骁一眼,意有所指:“过去有些干部,急于求成,在处理民族事务、宗教问题时,方式方法简单粗暴,虽然可能一时见效,但却埋下了长期的隔阂。这方面,教训是有的。”
林万骁认真倾听,不时点头,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听说早年修建城东水库时,涉及到彝族寨子的搬迁,当时阻力很大,周老您是如何协调解决的?”
这个问题,显然问到了周明方的得意之处。他详细讲述了当年如何深入寨子,与彝族头人喝酒谈心,尊重他们的祭祀习俗,最终不仅顺利搬迁,还为他们规划了更好的生计来源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看似随意地提到了当时配合他工作的几个得力干部的名字,以及一两个因为方式不当而“帮了倒忙”的干部。
小主,
林万骁心中默记,这些名字,与他之前掌握的一些人事关系图,渐渐对应起来。哪些是周老书记的“旧部”,哪些是曾与他不甚和睦的,脉络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