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结业论文

赵大河为此愁得抓耳挠腮,在宿舍里来回踱步:“俺滴个娘诶,这比让俺去修条路还难!让俺干点实际的还行,这趴桌子上憋文章,真要了亲命了!万骁,你脑袋好使,帮俺琢磨琢磨,俺写点啥好?总不能写《论俺镇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吧?”

林万骁被他逗笑了:“大河兄,你这个题目其实也不是不行,关键在于提升理论高度,比如可以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养殖业的转型升级与风险防控’,结合你们镇的实际案例,既有实践又有思考。”

赵大河眼睛一亮,随即又黯淡下去:“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俺这笔头子……唉,算了,俺还是整个稳妥点的,就写写基层党建啥的吧,好歹不容易出错。”

曹云峰则显得目标明确,他推了推眼镜,平静地说:“我打算写关于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题目,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数据案例都熟悉,写起来顺手,也能体现出一些专业思考。”他的选择务实而稳健。

傅逸明的选题则透着几分取巧和敏锐,他选择研究“新时期干部队伍‘精气神’提升路径探析”,这个题目既契合了当前组织工作的重点,又相对务虚,容易写出高度,且不易触碰敏感点,显示了他善于把握风向的一面。

而更多的人则在观望、比较、犹豫,试图从授课老师的只言片语中,从近期政策文件的热点词汇里,捕捉到最能体现分量又最适合发挥的题目。

林万骁同样在深思熟虑。他站在宿舍窗边,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手指无意识地在窗台上轻轻敲击。他的选择,远比旁人要多,也远比旁人要难。

拥有前世的记忆和视野,他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政策演变的脉络,有着远超当下所有人的洞察。他可以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即将掀起浪潮的领域,一鸣惊人;他可以深度剖析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中国战略选择,展现宏大国视野;他甚至可以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出极具前瞻性的构想……

但这些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便被他迅速否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过于超前的观点,在眼下这个环境,带来的可能不是赏识,而是质疑和风险。一个基层干部,对这些领域表现出如此精深的理解,并非好事,反而可能引人怀疑其信息来源或动机。

他需要的是一个既能充分展现自身能力、体现青川经开区实践价值,又能紧扣当前政策热点、符合自身身份定位,并且安全稳妥、挑不出毛病的题目。

两个选题在他脑中反复斟酌,盘旋。

第一个是《新时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路径探析,基于青川经开区的实践》。这个题目极好,务实、贴切。青川经开区在他手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充足的实践案例和数据支撑。他可以系统总结“青桥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面对传统要素红利减弱、区域竞争加剧、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形势,开发区如何从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型,如何从依靠政策优惠向依靠制度创新转型,如何从产业集聚向创新生态升级。这既能展示他的政绩和能力,又体现了战略思考,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