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调小组的成果不断汇拢,逐渐拼凑出北阳市财政局贪腐窝案的庞大轮廓。资金流向、企业供词、关联人员……一项项证据都在指向那个最终的目标。
然而,当林万骁站在白板前,审视着目前掌握的所有指向张为民的材料时,眉头却越皱越紧。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办案点弥漫开来,那是接近目标却迟迟无法给予致命一击的焦灼。
“头儿,所有外调小组的证据都汇总了。”郑国栋将厚厚一摞报告放在桌上,语气却不如往日兴奋,“能钉死李建国,能牵扯出王海明,甚至能说明张为民有重大嫌疑。但是……”
“但是直接能把他按死的证据,几乎没有。”林万骁接过了他的话,语气平静,却带着沉重的分量。
问题显而易见:
李建国的供述和笔记本记录,是强有力的线索,但属于“一面之词”。在法庭上,若无其他证据佐证,很容易被辩护律师攻击为“为求自保的诬陷攀咬”。
那些行贿企业的老板,大多只承认把钱给了中间人或者李建国,极少有人直接与张为民接触。即便有,也多是“我听说张局长点头了”、“中间人说张局长那边需要打点”这类传闻证据,证明力薄弱。
最致命的资金链。所有的大额交易都是现金完成,无迹可寻。张为民及其直系亲属的银行账户干净得像被水洗过一样。流向境外的资金,虽然逻辑清晰,但境外取证步履维艰,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张为民本人,则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死猪不怕开水烫”。
他被“请”到省纪委规定的谈话点已经进行了数次谈话。每一次,他都表现得像一位受了莫大委屈的老党员、老干部。他不再练“宁静致远”,而是换上了一副沉重而困惑的表情。
“组织上对我有怀疑,我可以理解。但我张为民工作几十年,扪心自问,对得起党性和原则。”他反复强调,“李建国出了问题,我很痛心,是我这个班长没带好队伍,我接受组织的任何批评和处理。但是,说我有问题,请组织拿出确凿的证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