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清墨的抉择(2012年4月23日)

四月的京城,空气中已浮动着初夏的暖意。中科院材料研究所那栋爬满常青藤的灰白色实验楼里,方清墨却觉得窗外的阳光有些刺眼。她站在顶楼自己办公室的窗前,手里捏着一份薄薄的传真件,指尖冰凉。窗外,几株高大的玉兰开得正盛,洁白硕大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纯净得不染尘埃,与她此刻纷乱的心绪形成鲜明对比。

传真纸上,“诺维森材料集团”的LOGO醒目而冰冷。对方开出的条件优渥得令人窒息:天价收购她的“仿生自修复纳米涂层”专利及后续研发主导权,或是在瑞士设立联合实验室,提供全球顶级的资源和自由。这份邀约,是国际材料界巨擘抛出的橄榄枝,也是对一个科学家毕生追求的最高认可之一。曾几何时,能在这样的平台上挥洒才智,是她学术生涯里一个遥远的梦想图景。

然而,喜悦只是一闪而过,随即被更深的阴霾笼罩。桌面上另一份来自国内合作方的报告,清晰地列着产业转化面临的困境:核心精密设备依赖进口被卡脖子、国内配套工艺不成熟导致良品率低下、某些环节审批流程冗长、有实力的民企顾虑风险犹豫不决……每一项都像沉重的锁链,拖拽着这项足以改变多个领域面貌的技术,让它难以真正落地生根,惠及脚下的土地。

“清墨?”助理小秦轻轻敲门进来,端着一杯刚沏好的菊花茶,看到方清墨站在窗边凝滞的背影,声音放得更轻,“诺维森那边……又来电话确认意向,语气很急。”

方清墨没有回头,只是望着楼下匆匆走过的、抱着实验记录本的研究员们,他们脸上洋溢着纯粹的探索热情。“告诉他们,我需要时间考虑。”她的声音有些飘忽。

“好的。”小秦放下茶杯,欲言又止,“还有……方院士,今天……是李部长生日吧?您下午……” 她记得这位严谨的女院士,唯有在关于家人的事情上,眼神会变得格外柔软。

方清墨这才恍然惊觉,目光落在台历上——4月23日,一个被身份证“固定”下来的日子(其实阴历4月23日才是李玄策生日,但李玄策出生的那个时代,经常会把身份证的出生时间写成阴历,因此李玄策身份证的出生时间自然也就成了4月23日,所以每年的阳历4月23日被错当成了李玄策的生日。)。她揉了揉眉心,疲惫中透出一丝暖意:“嗯,我知道。下午的实验安排推后,我早点回去。”

---

傍晚时分,李玄策推开家门,意外地嗅到了久违的食物香气,不是保姆阿姨的手艺,而是更熟悉、更带着点“家庭实验室”味道的独特气息。厨房里,系着围裙的方清墨正小心翼翼地对付着一锅沸水翻滚的长寿面,几缕发丝被蒸汽熏得贴在光洁的额角。九岁的李天枢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妈妈身后,踮着脚想帮忙递葱花,手里还捏着一幅画了一半的生日贺卡,上面画着穿着国安制服的小人和发光的卫星。

“爸爸!”李天枢眼尖,像颗小炮弹似的冲过来抱住李玄策的腿,仰起的小脸上是纯粹的快乐,“生日快乐!妈妈在煮面!她说你最喜欢吃她煮的溏心蛋!”

李玄策心头一暖,连日来在“棋盘”上博弈的紧绷感瞬间松弛了大半。他弯腰抱起儿子,走到厨房门口,倚着门框,静静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昏黄的灯光勾勒着她专注的侧脸,蒸汽氤氲中,她拿着漏勺捞面的动作带着一种理科生特有的精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她其实并不擅长厨房里的“实验”。

“回来了?”方清墨闻声回头,看到丈夫和儿子,脸上绽开一个温柔的笑容,驱散了眉宇间残留的疲惫,“洗洗手,马上就好。念墨刚发来视频,说晚点再打过来,她在实验室收尾。”她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清悦,但李玄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笑容深处一丝难以化开的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