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长庚的归心 (2012年5月7日)

加州的阳光,总是带着一种近乎奢侈的明媚,透过斯坦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公寓宽大的落地窗,将室内昂贵的橡木地板晒得暖意融融。窗外,精心修剪的草坪绿得刺眼,棕榈树在微风中慵懒摇曳。然而,这窗明几净、设施一流的空间里,李长庚却感到一种挥之不去的清冷。

他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不是最新的科研报告,而是一本纸张泛黄的旧相册。指尖拂过一张黑白照片——那是1983年夏天,长江边,年轻的他和妻子抱着刚满周岁的李玄策。照片上的妻子笑容温婉,怀中的小玄策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镜头。背景是奔腾的江水,和江边那棵虬枝盘结的老槐树。照片背面,是他当年用钢笔写下的字迹:“玄策周岁,摄于江畔,愿如江流,奔涌不息。”

一滴温热的水珠,无声地落在照片上,迅速洇开一小片深色。李长庚慌忙用手背擦拭,指尖触到的却是自己布满皱纹的眼角。他有多久没这样流泪了?三十年?被外轮救起时的茫然无措没有,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的艰难岁月没有,在实验室里一次次遭遇瓶颈的挫败也没有。可这张薄薄的照片,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尘封的情感闸门。

书桌的一角,放着一块用红绸小心包裹着的石头——那是李念墨第一次回国探亲时,特意从三峡库区带回来的,一块浸润了长江水的普通鹅卵石。石头的凉意透过绸布,此刻却像故乡的呼唤,灼烫着他的掌心。

“爷爷?”电脑屏幕上,视频通话窗口亮起,李念墨清亮的声音打破了室内的沉寂。她似乎刚从实验室出来,头发随意挽着,鼻梁上还架着护目镜,背景是加州理工熟悉的走廊。“您今天气色看着有点……有心事?”

李长庚迅速调整了一下情绪,对着摄像头露出一个温和却难掩疲惫的笑容:“念墨啊,没什么,就是翻翻老照片。人老了,就容易念旧。”他轻轻拿起那块长江石,放在镜头前,“看到它,就想起你爸爸小时候,在江边捡石头的样子,跟你现在带石头回来,一模一样。”

李念墨敏锐地捕捉到了爷爷眼中残留的水光,心下了然。她放柔了声音:“爷爷,您和斯坦福的合同……是不是快到期了?”

李长庚沉默了片刻,目光越过屏幕,仿佛穿透了时空,落在遥远的东方。窗外的棕榈树影在他苍老却依旧清亮的眼眸里晃动。“是啊,下个月底。”他摩挲着那块光滑的石头,声音低沉而清晰,“念墨,爷爷……想回家了。”

这句话,他说得并不沉重,却带着千钧之力。不是“想回去看看”,而是“想回家”。李念墨屏住了呼吸,屏幕那头的她,眼圈瞬间红了。

“所里……史密斯所长上午又找我谈了。”李长庚的语气平静,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他们开出的条件,确实丰厚。终身荣誉职位,独立实验室,经费上不封顶……还说,只要我愿意留下,他们可以推动给我申请那个……图灵奖提名。”他摇了摇头,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名利?到了我这个年纪,黄土埋了大半截,这些东西,不过是浮云。他们不明白,也永远不会明白。”

他的目光重新落回那块长江石上,指腹感受着它温润的弧度,仿佛在汲取力量。“我这辈子,最好的时光,都留在了异国。不是这里不好,这里有顶尖的实验室,有自由探索的空气……可这里,没有根。”他的声音微微发颤,“我的根,在长江边,在三峡的涛声里,在那些我本应用所学去守护的土地和人民中间!看着你爸爸,看着你,看着天枢,看着清墨……看着你们都在为那片土地拼命,我这把老骨头,还有什么理由不回去?”

他抬起头,直视着屏幕里的孙女,眼神变得无比坚定,甚至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火焰:“念墨,爷爷毕生所学,在能源转化、在新材料物理的前沿,不敢说顶尖,但也有些心得。与其在这里替别人添砖加瓦,不如回去,把这些东西,一点一滴,都浇灌在自己的土地上!哪怕只能推动一点点,哪怕只能为你们分担一丝丝压力,也比在这里当个‘尊贵的外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