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腊八粥里的生物密钥(2015年1月27日12:00)

腊八的寒气,像一层无形的厚毡,严严实实地裹住了京城。中科院生物材料研究所的食堂里,却蒸腾着一片与严寒抗衡的暖白雾气。巨大的不锈钢汤桶架在猛火上,深褐色的腊八粥在里面翻滚、冒泡,粘稠的米浆裹挟着红豆、绿豆、薏米、花生、莲子、桂圆、红枣,散发出谷物与干果被熬煮到极致后交融的、醇厚而甜糯的香气。这香气温暖而霸道,几乎压过了实验室里常有的消毒水味,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几个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围在桶边,一边用长柄木勺缓缓搅动,一边低声谈笑,脸上被蒸汽熏得红扑扑的,驱散了连日攻关的疲惫。

方清墨站在稍远一点的配餐台旁,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菌株培养记录表,眉头微蹙。她今天穿了件深灰色的羊绒衫,外面套着研究所统一的白色实验服,乌黑的发丝在脑后挽成一个简洁的发髻,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岁月似乎格外优待这位中科院院士,只在她眼角留下几道极淡的、思考时才会显现的细纹。她的目光虽然落在纸页上,心思却全在隔壁无菌实验室里那几排恒温培养架上——那里孕育着抗癌新药“青阳素”最后的希望,几株极其珍稀、对环境变化极度敏感的真菌菌株。这几天,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像细小的冰针,时不时刺一下她的神经。记录数据一切正常,仪器运转平稳,但就是这份“正常”,让她心底那点不安愈发清晰。

“妈,今天的粥闻着真香!”一个清亮又带着点跳跃感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方清墨回头,眼底瞬间漾开温柔的笑意。是女儿李念墨。她刚下飞机不久,身上还带着室外的寒气,裹在一件米白色的长羽绒服里,围巾随意地搭在颈间。加州理工的求学经历让她眉宇间多了份干练的英气,但那双遗传自方清墨的、清澈而灵动的眼睛,依旧如少女般纯粹。她像只归巢的燕子,轻盈地靠近,带着一身清冽的空气,好奇地探头去看那翻滚的粥汤。

“路上累了吧?快盛碗粥暖暖。”方清墨放下记录表,伸手想帮女儿解开围巾。

“还好,就是馋这口了。”李念墨笑着摇头,自己利落地把围巾摘下来搭在椅背上。她接过食堂阿姨递来的白瓷碗,走到汤桶边。热气扑面而来,模糊了她的眼镜片。她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重新戴上,拿起长勺,准备给自己舀粥。

就在这时——

“噗!”一声极其轻微的、如同熟透果实自然开裂的声响,从翻滚的粥汤中传出。

李念墨的手顿在半空。她目光锐利地锁定声源——一颗饱满的桂圆干在沸粥中沉浮,深褐色的外壳在高温和米浆的浸润下,竟沿着一条极其规则的缝隙,缓缓地、无声地裂开了。裂口处,露出一点与果肉干瘪纤维截然不同的、冰冷而规则的金属光泽。那光泽一闪而逝,旋即被粘稠的粥液淹没,仿佛只是高温下果壳的偶然变形。

方清墨也注意到了那瞬间的异样。她心头那根微小的冰针猛地一刺。母女俩的目光在蒸腾的雾气中短暂交汇,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瞬间凝结的警惕。

李念墨不动声色,手腕微微一偏,长勺避开了那颗裂开的桂圆,舀起旁边满满一勺红豆。她端着碗,没有走向餐桌,反而像是不经意地踱步到配餐台放置各种干果配料的区域。她放下碗,伸手去抓旁边小竹筐里备用的花生米。白皙的手指在红艳艳的枸杞、饱满的花生、雪白的莲子间掠过,却像是突然失了准头,指尖一松——

“哗啦!”

一小把红小豆从她指间滑落,并非杂乱地散在锃亮的不锈钢台面上,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滚动、碰撞、聚拢,最终在台面上清晰地形成了七颗明亮的星辰——北斗七星的形状!斗柄的末端,直直指向食堂通往内部实验区的冷藏库方向。

“哎呀!”李念墨轻呼一声,带着点懊恼和少女的娇憨,“手滑了!阿姨,第三勺花生好像放少了?我刚才数着,感觉少了几粒呢。”她歪着头,指尖轻轻点了点北斗七星中“天权”星的位置,那正是斗柄的转折点。

方清墨的心脏骤然收紧。冷藏库!第三号冷藏柜!那里存放着“青阳素”核心母本菌株的备份培养皿!女儿看似随意的动作和话语,是只有她们母女才懂的预警信号!那颗裂开的桂圆核里的金属反光,绝非偶然!

“是么?我看看。”方清墨的声音依旧平稳,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冷静,但脚步已迅疾却不失从容地转向冷藏库。冷藏库厚重的金属门就在食堂内侧走廊尽头。

就在方清墨转身的刹那,一个小小的身影从旁边的桌子底下钻了出来。是李天枢。他刚满十一岁,个子抽高了不少,但脸上还带着孩童的稚气,一双眼睛却黑亮得惊人,仿佛能穿透表象,看到常人无法察觉的涟漪。他大概是等粥等得无聊了,正踮着脚尖,伸长了粉嫩的小舌头,想去够放在高处的冰糖罐子。那冰糖罐是玻璃的,罐底厚实,凝结着一层因冷热交替形成的、细密而繁复的冰裂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