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 年终算盘响(2015年12月28日)

岁末的京城,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特有的、混合了干燥、清冷与隐约爆竹硫磺味的气息。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阳光艰难地穿透,在国安部那栋庄严肃穆、线条硬朗的主楼上投下浅淡的光影。大楼内部,暖气开得很足,驱散了冬日的寒意,却驱不散弥漫在特定楼层里的那种高度专注、责任千钧的凝重氛围。

国安部大会议室,厚重的深红色窗帘垂落,隔绝了窗外的天色。长条形会议桌光可鉴人,反射着天花板一排排明亮却不刺眼的筒灯。桌旁坐满了人,皆是国安部核心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国家安全战略智囊团的几位核心成员。他们面前的桌面上,或摊开厚厚的文件夹,或摆放着连接保密网络的平板电脑,空气中除了暖风的低吟,便是纸张翻动的细微沙沙声,以及笔尖划过纸页的轻响。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压缩过,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年度工作总结会议正在进行。

“……综上,全年在‘星火引航’计划框架下,我们成功引渡、接应并妥善安置了来自北美、欧洲及东亚地区的顶尖科技人才共计四十七位,涵盖量子计算、高能物理、半导体材料、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 讲话的是分管科技安全与人才引进的副部长,他的声音平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完成重任后的笃定。“每一位人才的回归,都伴随着复杂的情报博弈和风险评估。得益于前期周密的情报支撑、李部长的精准决策以及跨部门的无缝协作,所有行动均平稳落地,未出现任何重大纰漏,目标人才及其核心家属的安全、生活、科研衔接均得到充分保障。目前,已有三十五人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或核心攻关项目,其余人员也在适应期内,潜力巨大。”

他顿了顿,目光下意识地投向坐在长桌主位上的李玄策。李玄策微微颔首,示意继续。

接下来,负责金融与经济安全的部门负责人汇报:“在应对今年中旬金融市场异常波动期间,我部协同相关部门,成功识别并提前预警了三起利用市场恐慌情绪、试图通过非法渠道大规模转移资本、冲击金融秩序的重大风险。同时,在‘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有效化解了涉及西疆某关键能源通道的地缘政治干扰风险两起,挫败了针对某海外港口建设项目的商业间谍渗透行动一起,确保了国家战略资产和投资安全。” 他调出几张图表投影在大屏幕上,“数据表明,我们的风险预判模型准确率较去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尤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信息整合与研判能力显着增强。”

随后,负责国内社会安全与重大事件保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情报分析的部门负责人也逐一汇报。数字是冰冷的:化解重大风险隐患XX起,提供关键决策支撑报告XX份,侦破涉及国家核心机密、关键基础设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案件XX起……但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惊心动魄的暗战,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是守护国门与民生的无声誓言。会议室里气氛肃穆,只有汇报者清晰的声音和记录者笔尖的沙沙声交织。

李玄策全程安静地听着,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面上,指节修长而有力。他面前的笔记本摊开着,上面只有寥寥数语,却笔锋遒劲。他的目光深邃而专注,如同两口深潭,平静无波地映照着每一个发言者,映照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也仿佛穿透了这间会议室,看到了更广阔、更汹涌的暗流。当负责网络安全的处长提到“新型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手法更加隐蔽,利用社会热点进行‘认知塑造’的案例显着增多”时,他的眉心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击了两下,发出微不可闻的笃笃声,像钟表精准的走针。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正在汇报的处长心头一凛,汇报的语气更加凝练谨慎。

终于,各部门汇报完毕。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寂静,只有暖风系统持续的低鸣。所有人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都聚焦在主位那个身影上。

李玄策缓缓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端起手边的白瓷茶杯,轻轻啜了一口温热的清茶。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瞬间的眼神,却更凸显出他轮廓的坚毅。

“各位辛苦了。” 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瞬间抚平了空气中因密集汇报而产生的些许燥热。“这些数字,这些成绩,是大家一年来殚精竭虑、枕戈待旦的结晶,是国安战士用忠诚、智慧和汗水浇筑的基石。它们沉甸甸的份量,我懂。” 他的语气真诚,带着对部属付出的尊重与肯定。会议室里紧绷的气氛似乎缓和了一丝,不少人的腰背下意识地挺得更直了些。

然而,李玄策话锋一转,声音并未提高,却陡然增添了一份千钧之重:“但是,诸位,” 他放下茶杯,目光变得如同鹰隼般锐利,缓缓扫视全场,“年终总结,不是功勋簿,更不是休止符!它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往,更要映照未来!它是一把算盘,算的是成绩,更要算清的是隐忧!算清我们头顶这片看似平静的天空下,正在酝酿、即将到来的风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目光落在沉稳的分析处长张明远身上:“明远,你刚才提到的网络渗透新动向,只是冰山一角。我补充一点智囊团最新的研判:未来一年,针对我国科技前沿领域的‘无形之手’,其窃密手段将更加专业化、分散化、生活化。他们不会再仅仅盯着保险柜里的图纸,而是会渗透进我们的实验室咖啡间、学术交流的茶歇区、甚至是核心科研人员的家庭社交圈。一个看似无害的学术交流邀请,一次精心安排的偶遇攀谈,都可能成为信息流失的管道。防不胜防,才是最大的危险!” 李玄策的手指再次轻轻敲击桌面,节奏不快,却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力量。“《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面对这种变化,我们‘知彼’的触角要更深、更广、更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