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方案在几分钟内成型,一个崭新的系统被命名为——“萤火评估系统”。
它的数据地基,正是那一百三十七名首批被“慈光3.0”筛掉的孩子的真实生活日志。
林枫和苏晚晴连夜整理,将那些琐碎、无序却充满生命力的记录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评估维度:“小星第一次用脚趾,而不是手指,成功敲响了电子琴的一个音符,计0.5分”、“连续三天,那个患有应激障碍的女孩都主动握住了画笔,计1分”、“李阿姨记录,那个从不与人对视的自闭症男孩,对她微笑超过了三秒钟,计2分”。
这些在“慈光3.0”看来毫无意义的瞬间,在“萤火系统”里,是构成生命质量的璀璨星辰。
张野背上了他那台老旧但可靠的摄像机,在得到李兰院长的许可后,重返已经挂上新招牌的青禾。
他的镜头不再追逐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像一个耐心的观察者,记录着那些“非标准”的成长瞬间。
他拍下小星在康复师搀扶下,第一次尝试站立时,那双因为肌肉萎缩而剧烈颤抖的小腿;他捕捉到一个自闭症女孩,趁所有人不注意,悄悄将自己口袋里唯一的一颗糖,塞进了疲惫睡着的李兰院长的口袋;他用长焦镜头,记录下老吴在工作日志上,郑重地写下一个日期,旁边标注着:小胖,今天第一次清晰地说出了“饿”字。
每一帧画面,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被张野加上了精确的时间戳和意义注解。
这些,是冰冷数据无法衡量的,生命的证据。
与此同时,赵子轩启动了覆盖全国的网络。
他联系了当初所有响应过“投影星星”行动的福利机构、志愿者团体,发起了一项名为“微光档案”的共建计划。
他请求每家机构,上传至少十名他们认为“最特殊”、“最难评估”的孩子的非量化成长记录。
邀请函发出,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的却是滔天巨浪。
七十二小时内,响应如潮水般涌来。
加密服务器的硬盘指示灯疯狂闪烁,来自全国各地的视频素材累计达到了四百八十三段,文字档案更是超过了十万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默不眠不休,将这些海量、异构的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用他新编写的算法进行情感分析和行为建模。
三天后,当林枫、苏晚晴和团队所有人围在陈默的电脑前时,屏幕上呈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表格,而是一幅由无数条颜色各异、蜿蜒向上的曲线构成的动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