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遵听着这些或明或暗的劝谏,内心如同油煎。他毕竟是曹魏任命的官员,不战而降,必将背负叛徒的骂名,可若战……那是必死之局。
他最终采取了最符合现实利益的策略。他先下令紧闭城门,摆出坚守的姿态。这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一种谈判的筹码——只有展示出一定的抵抗意志,他的投降才更有价值,也更能向刘备方面争取更好的条件。同时,他默许了本地豪强作为代表,暗中与城外的刘备军接触,探听口风,尤其是投降后的待遇保障。
城外的刘备军大营中,黄权向马超建议:“将军,冀县城池坚固,马遵虽非名将,但若狗急跳墙,我军强攻,纵然能下,亦必伤亡惨重,且恐失陇右民心。不若以将军之威名,辅以王道招抚,迫其自降。”
马超深以为然。他深知自己在陇西的威望。次日,他亲自披挂,纵马来到冀县城下的一箭之地,勒马扬声,那洪亮的声音清晰地传上城头:
“城上守军听着!我乃骠骑将军马超马孟起!今奉汉中王刘皇叔钧旨,兴义兵,讨国贼,以安汉室!尔等皆是大汉子民,何故为曹逆守此孤城?”
“马遵!汝亦算凉州人士,岂不知曹贼暴虐,屠戮忠良?我主刘皇叔,仁德布于四海,求贤若渴!若能幡然来归,开城反正,必保你官职不失,满城军民安然无恙!尹赏、梁绪等义士,已明大义,汝又何苦执迷不悟?”
“若仍冥顽不灵,待我大军破城,悔之晚矣!”
马超的喊话,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马遵本就摇摆不定的意志。马超的亲自保证,极大打消了他的疑虑;而点出尹赏、梁绪等豪强之名,更是暗示城内人心已不在曹魏。他所谓的“坚守”,在绝对的实力和人心向背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在城头与刘备军象征性地对峙了几天后,马遵终于召集郡内所有官吏和豪强大族,在府衙内进行最后一次“商议”。他面色“沉痛”,声音“哽咽”:
“非是本官不愿尽忠报国,然……然马超兵锋锐不可当,刘皇叔大义名分在手,更兼……更兼满城百姓性命攸关!为免冀县生灵涂炭,玉石俱焚之祸,本官……本官决定,顺应天命,开城……迎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