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1章 徽州少年

历史奇人传 山羊02 1487 字 9天前

明正德十二年春,徽州府歙县柘林村在晨雾中缓缓苏醒。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坳间,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十五岁的汪直站在村头的高地上,目光追随着蜿蜒的新安江流向远方。江面上,几艘货船正缓缓东去,船夫的号子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直儿,看什么这么出神?族中长辈汪老先生拄着檀木拐杖,沿着青石板路缓步走来。老人虽已年过花甲,腰板却依然挺直,那是多年经商养成的气度。

叔公,少年汪直回过身来,眼眸在晨曦中闪着光,这江水,究竟通向哪里?

汪老先生抚须微笑,目光也随之投向江流:这水啊,出新安,过富春,经钱塘,最后汇入东海。出了海,那可就是四通八达,可达天下了。老人顿了顿,用拐杖轻轻点了点地面,我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地瘠人稠。故而子弟们无非两条出路:要么寒窗苦读,科举入仕;要么离乡经商,贸迁四方。你父亲走得早,你可想好要走哪条路了?

汪直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我要经商!要去看看这江海的尽头,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好志气!汪老先生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不过直儿要记住,我们徽商行走四方,靠的不是蛮勇,而是诚信为本,义利兼顾这八个字。当年你父亲在世时,在应天府经营木材生意,就是因为重信守诺,才在商界立住了脚跟。可惜啊......老人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下去。

汪直低下头,脑海中浮现出父亲离家时的背影。那是五年前的冬天,父亲说要往杭州去做一笔大买卖,临行时还许诺回来要给他带一套《山海图志》。谁知这一去竟成永诀——货船在钱塘江遇风浪沉没,连尸首都不曾寻回。

你母亲的病,近来可好些了?汪老先生关切地问。

劳叔公挂心,娘亲还是老样子,夜里总咳嗽。汪直的声音低沉下来。自从父亲遇难,母亲就一病不起,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这也是他决意经商的重要原因——科举之路漫长,他等不起,病弱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更等不起。

明日你到我家来一趟。汪老先生沉吟片刻,你既决意经商,有些经商之道的典籍,该让你好生研读。我们徽商虽是以商立身,却从不轻视学问。《货殖列传》《商经》,这些都要熟读。

谢叔公!汪直连忙躬身行礼。当他直起身时,目光又不自觉地投向了东流的江水。在那水天相接的远方,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他。

转眼便是次年春天。十六岁的汪直收拾好简单的行囊,拜别卧病在床的母亲,跟着族中的商队踏上了第一次远行。这支商队由汪老先生的次子汪承宗带领,主要经营徽州的茶叶、木材和文房四宝。

直弟,这边来。汪承宗是个精干的中年人,他将汪直安排在一辆装载宣纸和徽墨的货车旁,这一路山高水长,你好生学着点。经商之道,学问都在路上。

商队沿着新安江东下,过绩溪,出休宁。汪直第一次见识到了徽商网络的庞大——每到一处码头、集镇,总有当地的徽商前来接应。他们说着熟悉的乡音,交换着各地的行情消息。在严州府歇脚时,汪直亲眼见到汪承宗为一笔账目与当地商人争执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