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示意众人来到地图前,指着路线分析道:诸位请看,董贼沿南线逃窜必经荥阳,而荥阳守将正是其麾下大将徐荣。若我所料不差,伏兵必设于此。

诸侯们纷纷称是,对此判断均无异议。

袁绍叹服道:实不相瞒,我所忌惮的正是徐荣。先前公路在南线作战时,以孙坚这头江东猛虎为先锋,虽战功彪炳却仍败于徐荣之手,足见此獠非等闲之辈。

译文如下:

卢植点头赞同:提及徐荣,在下略知一二。此人乃辽东人士,骁勇善战,深谙兵法。原是何进麾下校尉,何进死后转投何苗,后续情况诸位想必都清楚。

山阳太守袁遗怒目切齿:可恨!此等人物竟委身事贼,简直荒谬至极!

王仲冷笑道:倒也容易理解。且看如今地位便知,徐荣在朝中毫无根基,能升至校尉已属不易。董卓却是何等权势?

袁遗嗤之以鼻:不过是个中郎将罢了!

王仲淡然道:在诸位眼中,中郎将或许不值一提。但对寒门子弟而言,位列中郎将难于登天。更何况徐荣这个中郎将非同小可——何苗的洛阳军权尽在其掌握!

王仲正色道:虽只是中郎将,实则堪比三军统帅!!!

众人哗然:啊——

甘陵王刘忠问道:徐荣如此了得,不知盟主有何破敌良策?

众人纷纷附和:盟主打算如何克敌制胜?

王仲扫了眼曹操:可将追兵分作两路,形成连环追击之势。徐荣能挡得住第一波追兵,却绝难抵挡接踵而至的第二路大军!

袁绍目露精光:妙计!当真绝妙!

河内太守王匡赞叹:盟主果然名不虚传,竟能想出这等奇谋!

甘陵王刘忠捻须笑道:好个虚实相生的妙策,此战徐荣必败!

......

帐内赞许之声不绝于耳。

便在此时,王仲脑中突然响起系统提示音:

叮!检测到曹操好感度归零,是否掠夺其**气运?

王仲顿时愕然!

这完全出乎意料!

难道此时的曹操已生**异心?

王仲暗自疑惑。他原以为曹操此刻仍是大汉忠臣,为何道破其计策后反招致怨怒?

莫非......

嘶——

王仲猛然倒吸一口凉气!

曹操精通兵法,明知有埋伏却毫无防备,直到惨败险些丧命才假惺惺怒斥袁绍?

这根本不合常理!

假设历史上的曹操将追兵分作两路夹击,是否真能击溃徐荣,诛杀董卓?

若董卓伏诛,长安迁都、雒阳焚城皆可避免,诸侯联军或许真能救出天子!

确实存在这种可能!

如此朝廷至少能延续数十年,撑过一代 ** 绝非难事。

但曹操为何放弃这个必胜之策?

或者说,他故意失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王仲虽非三国专家,却是曹操的狂热研究者。此刻无数记忆翻涌而至,特别是曹操早年为官时的坎坷经历——担任雒阳北部尉时,他挥舞五色棒严惩权贵蹇图,最终却遭罢官;调任顿丘令时治下夜不闭户,依然不得升迁......

这些挫败或许早已浇灭了曹操的热忱。

虽身处权贵阶层,但父亲曹嵩靠不住,他只能独自奋斗。曹操并非不够努力,只是在这腐朽的体制中,再大的努力都如同放屁——听着响亮,却永远无法助他青云直上,反而会招致嫌恶。

他明知诸侯不愿追击董卓,却故意献计借兵讨董。兵败后的震怒表演中,曹操真正损失了什么?不过是些借来的兵马罢了。但他赢得了更珍贵的东西——天下名望!

曹操的人格魅力实在令人叹服!鲍信身为伐董联军中的济北相,对曹操钦佩不已!

不仅如此,曹操麾下五大谋士与众多猛将,皆是慕其威名而来!

这奸雄果然名不虚传,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了天下人的敬仰!

此等算计堪称绝妙!

不得不服!

这一手实在高明!

若非王仲又(内容缺失),还真不会(内容缺失)之志上响,此人心机竟深沉至此!

王仲从未遇到过好感度从(缺失)直降至零的情况,没想到竟能识破曹操的伪装!